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观后感 > 电视剧《蜗居》的观后感范文大纲

电视剧《蜗居》的观后感范文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03K 次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视剧《蜗居》的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电视剧《蜗居》的观后感范文

电视剧《蜗居》的观后感范文1

《蜗居》的播出,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很多人的评价是,这部电视剧的台词过于露骨,也有人评价这部电视剧是,“这是一部让人绝望的现实主义电视剧。”我在观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我反复的思索过,社会真的是这样吗?有这么现实吗?很多的时候,我总感觉到很压抑,是不是人们太扭曲现实,还是真的这就是个现实社会?

剧中人物性格十分鲜明,故事的情节也扣人心弦,一对贫贱夫妻,一对“白手”情侣,他们本该其乐融融,然而,因为房子,他们四个人被生活推向无法掌控的轨道,看着他们的生活,我不得不感叹,在这个社会,什么时候才能人有所居?

郭海萍,她是一个奋斗力很强,很积极的一个人,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蚁族影子。她曾经失败过,也曾迷茫过,但她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始终朝着自己的理想努力。但是她最终的生活,就像大多人一样继续赶着公交车为房贷为孩子为生计奔波,继续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生气。在她的身上,我明白了一个现实,那就是,那些在大城市生活,靠自己奋斗而最终成功的人,他们很让人佩服,也让人羡慕,但是,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因为在奋斗的过程当中,要经历太多的辛酸,并不是常人所能负担得起的。

郭海萍的妹妹,郭海藻,她的性格相对孱弱多了,她就像大海里一叶浮萍,随着大海的潮起潮落不断漂浮,天天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在她的身上,仿佛能看到当代年轻人的影子,她懂名牌,但不会挥金如土,她经常换工作,从没想过要稳当的呆在一个地方。她其实就是一个孩子,一个很单纯的孩子,但是因缘际会的相识,金钱债务的压力,她因为姐姐的房款而陷入和宋思明的暧昧关系之中。最终,她习惯了奢华,生活在激情四射的诱惑之中,一个大好的社会青年就这样沦落,到后来她成为伤痕累累的单身母亲,这其中多少千回百转的爱与痛,纠缠不清的是与非,可能谁也说不清楚。

两位主人公的生活,让很多人落泪,在他们的生活当中,我们对这个社会的现实很茫然。活在当代社会,人最重要的是要活得有意义,真正去享受生活,不要迷失了人的本性,但愿每一个都有一家温馨的家,有个美满的人生。

电视剧《蜗居》的观后感范文2

宋思明,按当下官场最时髦的讲法应当是个德才兼备的人才,当然是在他没有败露之前,宋思明的`不二选择。如果他跟定的不是张副市长的话,凭他的学识、能力与背景,平步青云是必然的。可非常不幸,他被组织"分配"给了张副市长当秘书,这就意味着,他可能的现实选择只有四种:

第一条路,看到或者知道张副市长要那么干就立即辞职,离开这个城市越远越好,最好是出国。可到这时做得到吗?且不说亲朋好友会怎么说?老婆孩子那儿能否通得过?跨出这个圈子外能否站得住?就说这奋斗了二十多年的"事业",自己曾化费了那么多的心血,岂能说放弃就放弃,这也太天真了吧!更何况,辞职的真正原因还不能向人说,如果说了外人会说什么,亲人会担心,你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自命清高的家伙能有什么出息!这条路肯定不通。如果倒退十多年,没有老婆孩子,或许可以一试,大不了被人认为是个"愣头青"而已,如今人到中年,这种豁出去的劲头早就没了,何况后来又有了情人。

第二条路,"同流而不合污",也就是说只做秘书本份内的事,其他的能推则推,能拖则拖,不与上司一起干"坏事"。那么你要做好永不被提拔重用的准备--上司不东窗事发的话,而如果上司一东窗事发那你就得如沈阳"慕马案"中马向东的秘书一样,后半辈子可能要靠写反腐小说来渡日了,并力争自己的清白。可要记清马向东的秘书会写反腐小说,你能写吗?即使能写,写出来有人看吗?现在的反腐小说已如汗牛充栋,你写出来时水平不一定比别人高,谁看啊!此路也不通啊。

第三条路,就是检举揭发你的上司。呵呵,大红证书一定会发给你的,什么反腐斗士的荣誉称号啊、优秀共产党员啊…只要你想要,可能还有些许奖金。那你绝对成为大名人啦。可你要想清楚了,在这些发给你奖状、证书、奖金的人中,说不定你还没有背过身去,他在心里早就作了两个决定:"这种人决不要出现在自己身边,现在自己身边有这样的人的话即使是怀疑,也要立即调开。"那你的命运如何呢,客气一点敬而远之,不客气一点"叛主"之人,给你一下子,连个为你讲一句公道话的人都没有,中国历史上的叛徒,哪一个有好下场?这一条路就更凶险了,此路绝对不通!

第四条路,就是同流合污,甚至为之出谋划策,奔走促成。俗话说关系铁必须是"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一起下过乡,一起嫖过娼",前三条宋思明与上司既没有,也不可能,领导与秘书不可能是同时代的人,而最后一种关系,有心者还会创造,更何况现在的上司亦有此意,此乃求之不得的好机会也,老宋我一定得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只要上司不东窗事发--那种机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被发现绝对是智商有问题,那日后不是平步青云至少发财是必然的,当秘书真正成为领导的"贴心人"时,你说领导会不给秘书好处么?风险这么小而收益这么高,不走这条道,那可真是傻瓜蛋一个。

于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宋思明选择第四条道具有现实的、历史的、中国当代式的必然性。综观当今,如宋思明一样在走此道的,绝非个别、少数,而如剧中宋思明那样下场的才是少数、个别。所以,宋思明们对道路选择的判断是绝没有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