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观后感 > 《戏剧人生》观后感大纲

《戏剧人生》观后感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4W 次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戏剧人生》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戏剧人生》观后感

《戏剧人生》观后感1

姜显发起剧院的“生日PARTY",并在晚会上朗诵李白的《将进酒》,借古人的诗句,抒自己蔑视金钱、热爱艺术的情怀。我猜想,刚刚播完的电视连续剧《戏剧人生》的编导设计此情节,是为了解释作品的一个主旨: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艺术家如何抵御金钱的诱惑,而护卫艺术的高洁。

搞艺术不能没有钱,而且,越是高雅的艺术,花钱越多。另一方面,真正的艺术,又绝不能有一丝儿铜臭味儿,不能有半点儿拜金与媚俗。在艺术和金钱之间,存在着一种二律背反。(戏剧人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金钱和艺术的悖论,表现了艺术家在金钱面前的尴尬与困惑。

《戏剧人生》中的话剧院没有钱。不仅排不成戏,而且面临转向、垮台的危险。潘院长上下奔走、左右乞求;刘谦办第三产业,闹得要与老婆离婚,还差点把命给丢了;周映到饭店陪财神爷们喝酒,与三教九流合影,把自己变成道具……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给剧院弄钱。幸亏从美国飞回一位腰缠万贯的高老先生,又幸亏高老先生的救命恩人和唯一的孙子又都在剧院。于是,大把的美元进了剧院的账号,使剧院起死回生。

当然,对于剧院来说,最幸运的还是她拥有一群爱戏不爱钱的成员。姜显的清高、固执与偏激,说到底,是他与这个物欲社会格格不人。无法想象,一个爱钱的人,能演好哈姆雷特。周映与周漫的矛盾,实质上是艺术与金钱的冲突。周涣逼着妹妹烧掉那个与金钱活动有关的通讯录,这种近乎天真的敏感与偏执,蕴藉着一种难得的艺术天性与童心。王卓群沉默寡言,貌似木呐,其实是艺术气质很重的.人。不愿见他那位会给他带来财富的爷爷,是因为在他的天平上,道义重于金钱。

王卓群其实是以一种平淡之心看待钱财。他并不像姜显和周涣,对金钱过于敏感,视金钱为罪孽。他一个人要做那么多的道具,剧院不给他派助手,他就向剧院要钱。但他绝不会像周漫那样,丢下自己所热爱的艺术,去职业性地甚至不择手段地赚钱。《戏剧人生》用“王卓群夜游姜宅”收尾,是否想要用这个人物消解金钱与艺术的矛盾?

《戏剧人生》观后感2

近日从本埠的报纸上读到一篇文章,是作者写他应一位大款朋友之邀,享受了一次高档消费,然后指责大款不该挥金如土,并建议他多捐些钱给希望工程。在我看来,这篇文章的作者和他的大款朋友一样。都患有“金钱过敏症”:以一种非正常的心态看待金钱。

把钱看得太重,钱就是他的心上人他的亲爷爷他的生活的唯一目的;或者反过来,把钱看得太贱,钱就是臭狗屎就是艾滋病,避之唯恐不及。这两种极端,看似判若冰炭,实则同出一因:对金钱过于敏感。一位很著名的艺术家,不止一次的慷慨陈词:先是指责一些文艺团体拼命捞钱,然后呼吁国家扶持严肃艺术。所谓“扶持”,自然是“拿钱来”的意思。你看,一方面诅咒钱,一方面又离不开钱,真是左右为难。

搞艺术(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人),都不能没有钱;而真正的艺术(无论是创作还是表演),又绝不能有一丝铜臭半点媚俗。在艺术与金钱之间,存在着一种二律背反。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连续剧《戏剧人生》,颇为真实地道出了金钱与艺术的悖论。

《戏剧人生》里的那个话剧院,无钱排戏,眼看就要垮台。于是,从院长到演员,都想着法子弄钱。而艺术家又是从骨子里蔑视金钱的,他们清高甚至偏执,与这个物欲社会格格不人。倒是那位“小道具”王卓群,能以一种平淡之心看待钱财。他并不像姜显和周映,对金钱过于敏感,视金钱为罪孽。他一个人要做那么多的道具,剧院不给他派助手,他就向剧院要钱。但他也不会像周漫,丢下自己所热爱的艺术,去职业性地甚至不择手段地赚钱。听说某位海外巨贾可能是他的爷爷,他颇为兴奋,并四处打听;可一旦得知这位爷爷曾给他们父子制造过精神和肉体的痛苦,他又拒绝与之见面。因为在他的天平上,道义毕竟重于金钱。(戏剧人生)用“王卓群夜游姜宅”收尾,大概是想用这个人物对金钱的“平淡之心”,来消解金钱与艺术的矛盾,来治疗当今社会流行的“金钱过敏症”。

艺术家排戏要钱,老百姓过日子也要钱。房子、煤气、柴米油盐、孩子上学、就业、找对象,这些都需要钱。要是全国人民都穷,也还好想。糟糕的是,有一部分先富起来了,而且富得不那么“正道”。老百姓气不顺,便是可以理解的了。为了生括,为了孩子,为了应付与日俱增的物价,你必须赚一点钱。但如果你因之就将钱奉为神抵或视为瘟疫,就去诅咒或者巴结它(包括有钱的人),即便是出于真诚,也是大可不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