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观后感 > 一个勺子影评观后感

一个勺子影评观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06W 次

出于自己的主观喜爱,在作业繁多的时候我把这部电影看了两遍。也出于“斌糖”最俗气的私心,也有爱屋及乌的心态,一直跟周边朋友强烈推荐它。我坚信该电影所得的众多奖项都很值,在观影前也怀揣着满满的期待。

一个勺子影评观后感

为何期待

这样的期待值首先来源于我认定他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煎饼在中戏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他能关在屋子里读很多书,写很多诗。他不会开电脑,不会玩手机。他喜欢黑泽明,喜欢契诃夫,喜欢米兰昆德拉。他擅长写作,我爱他写给妻子蒋勤勤的一句:“路上更觉故乡远,轻舟如箭桨勤勤”,我爱他写给儿子小老虎的一句:“你的笑和眼泪让我的心碎掉,碎得更像是一颗心”。我爱他对角色的理解。他是极有帝王相的,然而他主张伟大与平凡的融合。他演雍正,你会看到他盘起腿嗑瓜子、缩着身伸手烤火取暖。他演曹操,你会看到在他临终之际,望着酒杯上银白的月光,他的不舍神情。他这样想:伟人在老时可曾一遍一遍感念自己恢弘的一生经历,他没有活够,他看着月光会感叹岁月的美好。这也是为何,他的《三国演义》、《军中乐园》以及这部《一个勺子》在台湾非常受欢迎。

他本人也和这些帝王一样,既有任性,又有亲切。他演过军官,演过赵匡胤,演过李大钊。但他在家中不曾傲气,他可以无条件地包容妻子。他的沉默就是他的温柔。在他演《你是我爱人》中的蔺海强时,我的大叔控情怀被激发得一塌糊涂。他在外却最不会处事。坐在一桌俗人圈里,他会直接起身离开。专注研究剧本时,竟没一个工作人员敢叫他吃饭。以至于自己得罪多少人都后知后觉。这次《一个勺子》被延迟半年上映,档期极少,还被剪短,这新闻曝光者的意图显然是冲着饱受嫉妒的煎饼而来。

再说演技。记得评第51届金马奖之时,是有《归来》这样的极大竞争者的。我在影院欣赏了《归来》,巩俐和陈道明的演技没得说。然而煎饼成了影帝。是《一个勺子》成就他的最佳男主角,《军中乐园》则让他获得了最佳男配角奖。他基本所有的作品我都不放过,而且我非常喜欢“于大水”和“蔺海强”。他的演技是超写实的,眼神、表情魅力极大。每个角色都有不同定位,但我坚信角色与演员之间总有相似的联系的。煎饼的笑声、瞪开的眼睛,还有微驼背微低头又果断的转身……由此透视出生活中影子。因此观看他的影视作品,我总倍感熟悉。

观影中

原本周五相当激动的,毕竟这部电影历经坎坷,在九年的酝酿之下终于上映了。没怎么睡着觉也罢,一上午我都兴奋地举手回答问题。连班长都震惊了。以至于我几度怀疑自己更年期了。

然而这样的心情持续不久,我就被极其恶劣的观影环境搅得怒火中烧。雷鸣般的打呼声、使劲吸酸奶的声音、极大的手机铃声还有喧哗声……更别提观众的走动和各种食物混杂的气味。还有人在观影过程中随意评论。

照这样的国民素质,我只能强烈建议大家别看电影,或者在门口安个气味声音警报器。且不说这玩笑话,电影绝不是纯粹的娱乐工具。电影若是作为纯艺术展现,也没必要取悦任何人。商品才有取悦消费者的义务。欣赏高雅艺术很难被普及,相应的文明修养尚且够不着。正如戏曲、交响乐的厅堂里总有忙着拍照、玩手机、说话吃东西的,或是心不在焉、哈气连天。实在耐不住,索性睡上一觉。

谈谈本身

投资少、缺乏理论技术和操作经验很大程度上注定了这部电影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剧本中的很多亮点被抹杀。最令我不解的是它的拍摄手法和剪辑。大部分篇幅似乎是手持拍摄的,无论是跟拍还是固定镜头。整体效果很晃,以至于很多观众反应:“这都是哪年的拍摄技术了?!”尤其是夫妻二人在炕上对话的场景,我没法想到它晃动的好处。这段情节的画面构图也非常对称,稍显死板。对话之间并没有任何切换镜头,仿佛剧组穷到既没有三脚架和轨道,也没有多个摄像机。不出几分钟,观众就有沉闷感了,再加上故事情节本身很平实,票房自然低迷。当然了,也不排除导演出于有意,想突出夫妻二人因为没接触过社会而产生的呆板状态。还有剪辑,为了不露王学兵的正脸,一些精彩的戏份被剪掉。“大头哥”本身的搞笑造型都没能亮相,实质上是很有效果削弱性的。“拉条子”和“大头哥”在车内对话的剪辑太有快闪的感觉。后面“拉条子”做噩梦的桥段被剪得让人眼花。有几个同学觉得这桥段惊悚,我倒是觉得剪得不好。同一个演员演两个人,这样的戏重在特效。结果没有特效,只有不停地切换镜头。以至于没有自己拿刀捅自己的真实感。这原本该是个亮点的,想法非常有内涵。“拉条子”作为好人,却接二连三地吃亏,他的钱没了、和老婆吵架了、儿子坐牢了、“勺子”被拐走了。种种不幸的遭遇导致最后他非常想杀掉傻傻的自己。煎饼是想以此情节刻画出残酷现实在一步步逼向“拉条子”。同时,结尾的主观镜头做得也不够主观,一看就是被支起来的机器而不是人。

大部分观众在长期无聊、现实的生活压迫之下,来影院更青睐于动作大片、青春校园爱情片或者稍有低俗的搞笑片。这些片种让观众暂时离开生活,有很大情绪上的波动,就是刺激。《一个勺子》的商业价值很淡,极少有夸张性。无论是“勺子”的蠢笨滑稽,还是寻人启示闹出了可笑故事都不足够搞笑。笑点很冷,台词搞怪的冲击力不够。但回头想想,这些都不是缺点,高雅艺术从来都不是大众能深刻理解的事物。很多电影就是这样“无聊”。

影片对“拉条子”和“金枝子”的情感描写是非常成功的。“拉条子”半夜都怕勺子被冻死,给他剪头发、洗澡、赶走欺负他的孩子。“金枝子”则热心地给他做饭、换新鞋子。这一系列的铺垫塑造了两个淳朴的“勺子”。很切题。我也很赞同煎饼将这部电影定格为喜剧,给了这个社会希望。还要说说勺子的戏,我最喜欢的是勺子穿新鞋的桥段。Perfect!虽然我不看好金世佳的演绎水平,但是单从他这部作品来说是优秀的。勺子激动地把鞋子穿反,在灯光下来回走动。勺子是智障,所以动作和语言的表达对他来说都太难。他只能喊“妈”,只能学“拉条子”做事。但是他能把农活做得很棒。他没被人爱过,因此在他遇见“拉条子”的时候他的反应是不一样的。“金枝子”气愤地问:“他怎么找不着自己家却能找着我们家!”其实勺子是出于人的爱的本能。勺子有自己的喜好,以至于他被拐走时叫了一声“妈”。我觉得孤独的勺子是懂得恐惧与爱的。

我很客观地评论,该片的思考性确实很高。在众多人贩子、诈骗分子来争抢“勺子”时,“拉条子”非常震惊且不解,他一直追问别人,为什么大家会抢呢?有什么可抢的呢?其实他是没法接受社会的真实面目。为了拍“拉条子”追求真相与真理的锲而不舍,导演安排了自己多次找警察、追逐“大头哥”和杀羔羊请三哥喝酒的桥段。由于他的单纯可爱,他像孩子一样,总想搞清楚到底谁是勺子真正的家人。他总问“哪一个是真的?”急切地“拉条子”竟然问警察:“你猜一个嘛!”我不得不觉得他超级可爱。三哥劝他:“人生就是这样。想不明白的地方就不要想。这就是我比你明白的地方!”几经波折,“拉条子”依然不放弃,我非常喜欢他的一根筋。我非常喜欢以《忐忑》为音乐背景的追逐情节,有点歌颂这个大傻子的意蕴,也不失喜剧效果。他诚恳地请教“大头哥”,却被庸俗的“大头哥”误会是追债的。然而“大头哥”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你把自己打成勺子,你就明白了!”于是“拉条子”真就这么做了。影片结尾就是众人把他当作智障,一起欺负他的主观镜头。很留白,让观众思索,这时“拉条子”的感受。

我相信他会有好的结局。依我个人的理解,孩子们都拿雪球砸勺子,这照应了“金枝子”所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拉条子”夫妇真诚地对待争抢勺子的人,单纯地相信他们是勺子的亲人。然而得到的只是一次次被骗。结尾“拉条子”醒悟,正因为好人没有攻击性,大家才如此张狂地欺负好人、剥削好人。影片刻画了一个智障,大家叫他勺子。可是真正的勺子变成了行善淳朴的农民“拉条子”。“大头哥”、李三哥、村长以及卖瓜子的小商贩都以自己的世俗观念来衡量“拉条子”。生活在世俗世界里的人,永远不相信有真好人,他们觉得除非这人是个傻子。“大头哥”觉得“拉条子”是来追债的、三哥觉得“拉条子”在贿赂自己、村长觉得“拉条子”在贩卖勺子、卖瓜子的商贩不相信谁会无缘无故收养勺子。影片安排“拉条子”的儿子得到了减刑,五万块钱也被要回来了,这是傻人有傻福的暗示。他一定看到了现实的黑暗,但是一定依然坚持着做好人,做真正的勺子。他的一根筋一定坚持到底,这是好人的原则。我相信,上帝让你成为了好人,就是让你成为优等的人。这本身就是福。

作者心意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