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观后感 > 乱世佳人的优秀观后感

乱世佳人的优秀观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59K 次

乱世佳人讲述了主人公斯嘉丽与白瑞德之间一段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乱世佳人的优秀观后感,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乱世佳人的优秀观后感

  乱世佳人的优秀观后感【1】

影片的背景也许就注定了“佳人”的悲剧结局。

影片总体分为三个部分,战争前与战争后以及战争时期。

首先,影片给我传达的观点不仅是战争的无情,还刷新了我对南北战争的看法。

我的印象中南北战争北方是“相对正义”的一方,而南方的农场主与奴隶主统治的世界应该是“相对邪恶”的一方。

所以导致我一开始就对南方政权不看好,结果影片给我展示了北方胜利后带来的其它问题,投机分子和人的不平等。

我历史不到家,对南北战争的了解也仅仅局限于高中的历史书。

战争本身就没有绝对的正义一说,是文明的变更和时代的产物。

其中战争对北方的渲染,感觉北方队伍无恶不作,他们唯一的“荣誉”就是打赢了这场战争,其余的都是“失败”的。

对于片中的感受就说这么多。

在战争前,女主、女二、男一,都生活在富裕的家族生活中,感觉就如童话般美丽的生活。

有风度翩翩的绅士,和美不可言的窈窕淑女,更有一些风流佳话成为女人与男人的饭后谈资。

这样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一开始南方的男人们就在议论战争,如何保家卫国,甚至牺牲成为英雄人物。

而男一则有着冷静的头脑,就像已经知道南北战争的结局。他风流,成熟,稳重,还带着一丝别样的“坏”意。

战争前就已经确定了几层关系。

第一层,女主喜欢男二,当他得知男二要取女二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他应该是爱我的”。女主对此还特意打扮参加宴会,在宴会期间还私下与男二表白。

第二层,男二喜欢女二,这样的爱意是一个男人的责任以及战争前的思想导致,他并非没有对女一有感觉,只是尽量克制而已。这是战争前那个时代的产物,每个已婚男士或者女士都有自己的情人,这很正常,讲究家庭与爱情的同时更讲究浪漫与性生活。

第三层,男一对女主的爱之深。男主的口碑只差不是他的问题,而是当时文化的问题,那个讲究“荣誉”的文化不过是披着一张华丽的外衣。就去有狐臭的女人喷了浓重的香水一般。

可是女主的公主病很深。

这一点不怪女主,因为上一个文化(在没发生战争)背景造就了女主的思维,只是她明白得晚些,而男二号确实从未明白过来,这就造成了他一生的悲剧。

他对待女一的方式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几乎是一层不变。战争发生后他就沉迷在过去的日子,所以男二这样的角色能活着从战争中出来简直就是奇迹。

假设他不是男二,战争中估计会如其他“愤青”一样牺牲。

男主则早已看开一切,这一场战争注定南方失败。他冷静,所以没有参军。但是他为此感到惭愧,最后在送女主回家的路上跑去参军。

也许是一路上的战争风貌唤醒了他内心的责任,虽然最后成为俘虏也是最有地位的俘虏,因为他有钱,北方领导者尽可能的想从他身上刮油。

这个时候又再次令我对北方队伍的印象更怀疑一层,导致最后我开始怀疑原著作者是不是南方人?他对北方人印象差,所以搞这么一出?

经过战争的洗礼,变化最大的就是女主,她看上去几乎是战争的最大收益的代表人物。可是战争带来的经济问题她解决了,缺没有解决上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感情问题。

短时间内,人的爱情观要接受夸时代的冲击,这其中困难就难以想象。

战争前女人尽可能的装饰自己,找一个有钱又帅气的男人嫁了。战争后的文化却有很大变化,男人女人都要为了物质奔波,没有人来得及顾上谁,社会制度自然改变。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女一到最后才明白自己早在很流行之前就已经不爱男二,而是那个爱了自己很久的男一。

男子在剧中简直是现代男性的代表,他富有,对爱情专一,成熟而帅气,看待问题冷静,没有“虚伪的绅士风度”。

他爱女一胜过爱自己,结果女一的“公举病”在女儿与女二的离世宣告瓦解。

不难想象,到爱一个人到绝望你能做出什么举动。

而男一选择的是独自离开,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男一的离开没有带走任何东西,除了一些杂物,他的财产全部留给了女一。

这说明什么,说明男一极为了解女一的同时更是爱之不行,哪怕在最后分别只是亦留存最后的关怀。

整体来看,影片《乱世佳人》名字取得很好。假设不是乱世,不是时代的变更,这将是另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可能就不会是一个悲剧,而是一个贵族世界的爱情风流史。

  乱世佳人的优秀观后感【2】

如果性格可以用颜色来描述,那么《飘》的作者在定下角色的名字时就有了定论。斯佳丽Scarlet猩红色,瑞德 Rhett 红色。媚兰 Melanie 黑色,阿希礼 Ashley 灰色。两对夫妻的名字是同一色系的。想起瑞德对斯佳丽的话,第一次见面,我就知道你是我一辈子等待的女人,因为我们是同一类人。

欣赏白瑞德一样的男人

这一对互相斗气的爱人,一样对生活充满激情,对命运绝不认输。自私,坚强,吝啬给与,仿佛每一件事情的付出都要合算对数。如非因为阿希礼在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斯佳丽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救助梅兰,甚至失去了见母亲最后一面的机会,她不会像梅兰那样无怨无悔,不冷静的咒骂和哭泣是她给自己的护身符。而风度翩翩的白瑞德船长,即使看见穿着窗帘改装的衣服的斯佳丽,满眼是藏不住的赞叹,还是因为识破了斯佳丽的欺骗而狠心地拒绝了她。他们对对方的爱,因为太像爱自己,而变的挣扎,无奈。哪怕后来他因为在忘不了阿希里的斯佳丽身上吃尽难堪,仍然不改对她的包容与呵护。只好将爱转注在女儿身上,其实不也是因为邦妮像极了起初令他心动的斯佳丽么?狂妄地可爱,热情而没有心机,却没有后期成熟的斯佳丽的坚忍残酷。是邦妮,令白瑞德船长找回了一个男人受人依赖的尊严。

到底什么是爱

一直在怀疑,阿希礼对斯佳丽究竟是什么样的爱。像一开始他看似安慰地对斯佳丽说:“你多么希望拥有你对生活的热情。但是我不能娶你,梅兰了解我,我们是同一类人,我们会幸福。”阿希里的十二棵橡树,最终毁于战火,而斯佳丽的塔德却因她不择手段的挽救而幸存下来。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把塔拉庄园比作从浩劫中浴火重生的南方,而阿希利的十二橡树庄园则是再也回不来的美好记忆。像阿希里本人,始终是温润如玉的贵族,在劫难中只能靠斯佳丽这样不拘小节的人来保全。有的人很不喜欢阿希里,梅兰夫妇这“温柔而无用”的一对。其实,读过小说的人都看得出来,作者在阿希利身上倾注了更多感情,算是对随风而逝的优雅的老南方的挽歌。 斯佳丽一直崇拜着她高贵善良的母亲,她对母亲的崇敬,和对阿希里执拗的爱,就像对老南方的高雅生活的追忆和向往。

时代的悲剧

同样,白船长最敬爱的人始终是梅兰,这个柔弱得没有人气,圣洁得像天使的女人。从她应对警察的冷静机智,和不计前嫌在宴会上保全了斯佳丽的面子,还有对贝拉的友好,都看得出来,她是这出剧里最聪明的人,像上帝一样旁观着和悲悯着。她和阿希里是真正相濡以沫的一对,然而他们的相像,不像另外一对那样针锋相对,而是融为一体,在这混乱的时代保全旧时的优雅,又何尝不是一种可贵? 梅兰妮是那个已经逝去的文明的真正代表:既宽容、沉静、纯洁、知性,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捍卫自己的朋友。就像是一个完美的雕塑,刚柔相济;就像是一幅画,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她喜欢文学,喜欢音乐,她对过去的生活缅怀,在阿希礼的心目中是一根柔和的线条,一个模糊的身影;她可以为了朋友而拿起沉重的剑,她敢于为维护正义而反对文明当中的权威的代表,她可以为了生存而努力劳动,她就是斯佳丽奋斗中的忠实战友。是她联系了这两个文明,用自己的人格与行为来纪念着过去,极大地安慰了那些对过去怀念的人;用自己的勇气与气度,包容着开始新生活的人,给予他们理解与支持。在文明的消逝面前,她选择了继续向前,却又深深地把过去文明的精华烙在心里。 但是,在电影的最后,她却死了,也就意味着那个文明的完全消散了,随之而来的将是一种新的文明的统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泛滥。即便她最后不是因为难产而死,她也不会活得很幸福。在电影中安排这样一个角色,只是代表着一种回忆与理想,既是对灿烂过的文明的回忆,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文明的希冀。

勇敢的斯嘉丽

当斯嘉丽对自己说出“tomorrow is anther day”的时候,我知道她终于明白了自己最离不开的东西,是塔拉,是瑞德,是自己的根。在曾经和父亲并肩站立的土地上,那些失去的东西,她一定能等到它们的归来。

  乱世佳人的优秀观后感【3】

《乱世佳人》看了两遍,第一遍是刚买电脑时,给自己找了个学英语的借口买了张碟回来看。其实学英语也不是真正的借口,细想起来觉得自己当时算是附庸风雅吧,因为各种书报杂志上都说此片比较经典,值得一看。当时就想,要是日后有人向自己提起这部片子,而我却说没看过,岂不是很丢人吗?于是就买来看了。片子是中英文发音都有的,有人总说喜爱看英文原版的,窃以为这些人也是在附庸风雅。看过《聪明的一休》的同学们有几个会对片子的配音不满意的?当时没谈过恋爱,忍着将三个多小时的片子看完了,若说感想,实在是没多少。

最近一次看是见到同学在看,自己也凑过去看的。不得不佩服自己当初的想法,这次我给同学做起了讲解员,有点小得意。但是因为随着阅历和对人生感悟的加深,和第一次看的时候不同,片子所要表达的东西一个个蹦进了自己的大脑里,让人开心不起来。

片子的主角无疑是斯嘉丽,和她比起来白瑞德的戏份其实不算多。斯嘉丽无疑是迷人的,但是又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嫉妒、不屑、鄙视她的人比比皆是,甚至于连她的亲妹妹最后都与她反目成仇。

斯嘉丽无疑又是美丽的,要不然凭什么阅人无数的白瑞德会对她一见倾心呢?我们不能刻意忽视色相在一见钟情中所起的作用。但她也是任性和不成熟的,得知艾斯利和表妹米兰妮订婚后,她居然将自己许给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人,成为了名义上的夫妻。婚礼还没举行,那人就战死沙场了。她一直以为自己是爱着艾斯利的,她也坚决认为艾斯利是爱着自己的,从后来的结局可以看出,或许这也是她爱艾斯利的原因。

整部片子其实就是一部悲剧,片中的主人公没有一个有好结局的。斯嘉丽活在自己的一厢情愿中,结果既丢了自己一直爱的人,又丢了一直爱自己的人。她的悲剧在于她如同一个强大的漩涡,她要吞没其他人,要强迫所爱的人进入她以自我为中心的剧本。不幸的是,没有人真的愿意永远屈尊俯就。因为,每个人都是主角;白瑞德更惨,他从没得到过爱,付出了所有的感情,却一直被背叛,唯一的精神寄托女儿也死了。作为一个男人,他承受了许多人无法承受的东西。他明知道斯嘉丽在感情上是不忠于自己的,但是他还是愿意接受她的种种要求而和她在一起,只要她不表现出来就行了。但是就连这点斯嘉丽也做不到。由此可以看出,斯嘉丽确实是自私和任性的。她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真情,恣意挥霍着白瑞德对她的好。作为妻子,她除了给白瑞德生了个女儿(其实也是不情愿的),其余所做的就是不断地伤害他。所以在女儿死后,了无牵挂的白瑞德必然会放弃她。因为她早已经不再是他所爱的那个人了。白瑞德真正爱的是初次见面时晚会上的那个没有经历过战争和贫穷的,无忧无虑的少女,就像他们的女儿那样。而不是如今这个自私、势利,为了钱连亲情和廉耻都可以不要的女人。之所以婚后还和她在一起,完全是看在女儿的情分上。因为生完女儿后,白瑞德发现她居然还在偷看艾斯利的照片,这叫他怎么能受得了?男人可以不管你以前做过什么,但是既然已经结了婚,还有了孩子,你就该担负起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斯嘉丽既不是一个好妻子也不是一个好母亲。伤心绝望的白瑞德并没有拆穿她,而她却还以为白瑞德不知道,依然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样子,真是可悲可叹!

知道别人对自己好,但是却只是一味地享受而不知道感恩和付出的人,最终也必将失去别人的爱。因为推己及彼,谁都希望对方能为自己付出。付出而一直无回报,甚至得到的是对方的更加放纵和肆无忌惮,相信是谁都会疲倦的。

经历了贫穷的斯嘉丽在橡树下发誓,要不择一切手段让自己不再挨饿受冻,她确实也这么做了。为了300块钱。她去欺骗白瑞德,说自己一直很喜欢他,而事实是一直以来她都很讨厌他。精明的白瑞德很快识破了她的谎言,一个大子也不愿借给她。而后,还是为了那300块钱,她欺骗妹妹的爱人与自己结婚。因为他有钱,可以帮她度过难关。知道真相后的妹妹对她极度憎恨,丈夫也发觉自己受骗。在丈夫死后,面对白瑞德的追求,她又提出了一大堆这样那样的要求。其实那时的她已经拥有了一家木材厂,已经比较富有了,可是她还是想得到更多的钱和享受。都说人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是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还整天想着吃,那这人其实已经和动物没什么分别了,活着就是为了吃。她不知道这个世上最好的东西其实都是免费的,就像真正的爱情并不一定需要一颗所谓恒久远的钻戒来证明一样。恒久远的钻戒很有可能某天就成为对你们当年的信誓旦旦的讽刺。

她也是个只活在当下,不考虑长远的人。影片一开始是双胞胎兄弟围着她团团转,给她献殷勤的场景。当然她那时不会知道,真正爱自己的人是耻于做出这样的行为的,他不会与谁去比,与谁去拼,那样只是在不断地告诉他自己你不够爱他,没有一下子就选中他。而他享受不到那种专属与独一无二的感觉。所以白瑞德只会在她落单的时候才会去追求她。幼稚的女人会很享受这种众星捧月般的感觉,从她的又得意又有点傲慢的表情上可以看出这一点。

当双胞胎兄弟向她提起战争时,她开始不耐烦了,觉得那还是很遥远的事,她现在要忙的是享受生活。她不知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战争的到来使她猝不及防,晕头转向。母亲去世,父亲去世,家仆散尽,陶园被毁。为了生活,她不得不放下小姐的架子,开始干起农活。她总喜欢将问题搁置,而不愿意去面对,就像鸵鸟一样。总以为明天就会是一个新的开始,即使是在白瑞德最终离她而去时,她想的居然还是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白瑞德会再回来。她不去想白瑞德对她已经绝望,也不想着当时将他挽留住,而是寄希望于所谓的新的开始的明天。明天真的就是一个新的开始吗?今天的问题不解决,何来新的明天?

斯嘉丽、白瑞德、艾斯利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斯嘉丽过于自我,感情上也是这样,甚至在艾斯利已经有了孩子后居然还提出要与他一起私奔;白瑞德前半生可能比较浪荡,但遇到斯嘉丽后,对她确实是一心一意;艾斯利是个懦弱,在感情上摇摆不定的人,在斯嘉丽与妻子之间一直纠结。好在在妻子临死时,终于发现最爱的还是自己的妻子。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时而自私任性,时而用情专一,时而又摇摆不定。这很大程度上由我们自己的品格决定,其次是看遇到的是个什么样的人。当然,也有人一直以来扮演着同一个角色。希望这个角色是白瑞德,而不是艾斯利,更不要是斯嘉丽。白瑞德式的人终会获得幸福,因为他懂得去爱和付出,世上女人也不都是斯嘉丽式的。而斯嘉丽式的人物在感情上则不会幸福得起来,因为她不懂得珍惜,留不住爱自己的人。

  乱世佳人的优秀观后感【4】

整个影片,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卫希礼和美兰。

卫希礼是一个注定应该过一种富庶安宁的生活的人,他见不得任何清晰的事物:鲜艳的色彩刺痛他的眼睛,清晰的线条刮伤他的皮肤。相反,平静单调的生活、沉静纤弱的妻子,由想象勾勒出来的音乐和文学,这些模糊的形象却带给了他安全感,他太习惯它们了,柔和、缥缈。但是,一声炮响,一个士兵的倒下,一座建筑的崩塌都以清晰而血腥的画面刺激着他柔弱的神经。相反之下,白瑞德的硬朗作风,他会在斯嘉丽遇到困难时不顾一切伸出援手,也会反省自己为自己感到羞耻从而为时未晚地从军,更让我欣赏。

卫希礼并不能算是他所怀念的那个文明的最好代表。如果一个文明只以一种享受的姿态出现,而没有踏实的实干,就像一个海市蜃楼,这样的文明是没有存活的资格与魅力。我认为在此电影中这个文明的真正代表是美兰,她既有修养地悠闲地生活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这才是这个文明真正的意义与魅力之所在。

我认为在电影中,美兰是那个已经逝去的文明的真正代表:既宽容、沉静、纯洁、知性,又能勇敢的面对困难,扞卫自己的朋友。就像是一个完美的雕塑,刚柔相济;就像是一幅画,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她喜欢文学,喜欢音乐,她对过去的生活缅怀,在卫希礼的心目中是一根柔和的线条,一个模糊的身影;她可以为了朋友而拿起沉重的剑,她敢于为维护正义而反对文明当中的权威的代表,她可以为了生存而努力劳动,她就是斯佳丽奋斗中的忠实战友。是她联系了这两个文明,用自己的人格与行为来纪念着过去,极大地安慰了那些对过去怀念的人;用自己的勇气与气度,包容着开始新生活的人,给予他们理解与支持。在文明的消逝面前,她选择了继续向前,却又深深地把过去文明的精华烙在心里。但在似乎完全美好的美兰心中,是否藏着一个渴望,一个想做斯佳丽那样为所欲为又无拘无束的女子的渴望呢?

人性是矛盾的,这导致我们有时候看上去在某一方面很极端,例如美兰的善良就达到了一种极致。但人性又是渴望圆融和平衡的,若只有某一个极致,一个人就会失去平衡,所以在这一方面达到极致的人,会和在相反的那一方面达到极致的人莫名其妙地纠缠在一起。所以,美兰会喜欢斯嘉丽,这可以从第一次见到她时找到答案。当时她由衷赞叹说:“斯佳丽,我多么喜欢你的活力。”

在电影的最后,她却死了,完全美好的美兰死了,她尽管虚弱,但她却是能平衡这四个人的中坚力量,没有了她,这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立即崩溃了。她的去世,也就意味着那个文明的完全消散了,随之而来的将是一种新的文明的统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泛滥。即便她最后不是因为难产而死,她也不会活得很幸福。战争结束后,过去文明的消逝不是确定与否的问题,而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我们人性的土壤是养不活像美兰这样本应生活毫无私欲的天堂的花朵。在电影中安排这样一个角色,只是代表着一种回忆与理想,既是对灿烂过的文明的回忆,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文明的希冀。

影片中卫希礼、美兰,以及斯嘉丽、白瑞德在文明消逝的面前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命运,但是他们不论选择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淹没在一种文明之下的。

  乱世佳人的优秀观后感【5】

玛格丽特一生唯一的著作,她十年磨一剑,历尽心血,鞠躬尽瘁,完成了美国文学史上譬如一块宝玉一般的著作。

读完这本书,接着把电影看完了,使更深刻地认识各个人物,多情的斯佳丽好像一生注定坎坷却又内心坚强犹如一块磐石,她总能依靠她那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以及勤奋的双手,取得成功和胜利,她是那么的聪慧,机制而又不失善良优雅。

她费尽周折回到tara,一路上风雨无阻,历尽艰辛,回到家乡,却发现只有废墟和那年老痴呆的父亲,她又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新的泰拉。最后她与瑞德的爱情又经历风风雨雨。

她一生仿佛一直都在经受磨难与考验,先是爱丽舍对她爱情的背叛,又是丈夫的牺牲,在南北战争中她拼命活了下来又失去了父亲,本来该与瑞德有白头到老的完美爱情,两人却又经历了风雨与曲折。她不停地面临生活的挑战和生存的考验,却不屈不挠,从不抱怨,不会自卑,不会自甘堕落,而是顽强拼搏,与现实斗争到底。

她是多么地坚强与勇敢,生活总是充满着无限悲伤而她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与之相斗争。我们的生活亦是如此,而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却不是那么令人乐观。我们唯有坚强地去面对,迎接挑战,没有理由和借口去逃避,我们有机会去夺得胜利,有能力去化解生活中各种个样的矛盾与曲折。相信风雨的历程会有难以忘却的回忆,经历过它,一定会有美好的彩虹。

  乱世佳人的优秀观后感【6】

深秋的周末,雨一直下个不停,淅淅沥沥淅淅沥沥,人出不去,也无心看雨,想起收藏夹里有个影片叫《乱世佳人》,一直没空看,于是拿出来独自欣赏。中间吃了个午饭。看完后,果真思绪万千。

我是习惯了思考的人,非得想通了才会善罢甘休,动手写点什么吧,不然耿耿于怀,魂牵梦萦。作此文,还可和各位探讨探讨呢。

大体上,好像在讲两个女人争一个男人的故事,一个完美无缺的女人,一个个性十足的女人(女主人公)。其中发生过战争,逃亡,自力和迷惘。实际上,突出一个阅历丰富,个性迷人,威武帅气的男人瑞特(男主人公)。他懂得爱,懂得付出并且付出。他知道控制和释放自己的情感,理性之中不乏感性,执着之中不乏灵通。他总是在她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但,在面对国家危难之际,他选择了离开女人,去做他必须做的事。这个男人非常了不起!

她盲目半生的爱,最后总算找到了,是家,或者说一个庄园。那是她从来没有放弃的追求,尽管曾经为了爱想过私奔。但随口说说。瑞特也说他是一个不喜欢结婚的人。直到遇见了她,就放弃了这一想法。他执着地等她,这个任性的坚强的有头脑的女人,在她结婚两次失败后,和她结婚了。他得到了她,用尽一生。他似乎找到了他想要的家,然而还未赢得她的心。

结局也并没有告诉我们是一个美满,在瑞特对她绝望之后,因为他们的孩子死了,这幕最美也最感人,他以为他的所有付出投入无底深渊。他离家离她而去,去世界的某个角落,留下一个背影。这个背影让观众充满想像,当然观众的理智会战胜无奈的同情,不然如我,为此落一把泪,嗟叹!而她在争抢中始终没有完成她的梦想,她盲目半生的爱。直到那个女人的死去,终于领悟,那个男人不是她的追求,她一直深爱着的人就在眼前,是瑞特。而她也已经离去。

但是,这一刻,她只有望着他离开的背影嚎哭。痛哭流涕之后,她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她也找到了,是家,那个庄园,才是她的归属。她也坚信瑞特会再回来找她,而她就在庄园里等他。

  乱世佳人的优秀观后感【7】

《乱世佳人》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主人公的人生。郝思嘉——充满魅力与热情的贵族女人。一直以来,郝思嘉都认为艾希礼是她唯一所爱的男人。

因为艾希礼,郝思嘉赌气答应了韩查理的求婚——毫无感情的两个人匆匆交集,又匆匆分离。两人婚后不久,韩查理便战死沙场。然而郝思嘉却毫无伤感的流露,相比之下她更担心艾希礼的生死以及奢华的生活。

看到这,郝思嘉给我的感觉就是自私自利,虚伪不实的。但是,接着往下看,却影片赋予了郝思嘉非比寻人的品德闪光点。

在艾希礼离开前,郝思嘉承诺会好好照顾韩美兰。当时的郝思嘉从心底里憎恨韩美兰,但当战争的硝烟弥漫到亚特兰大,郝思嘉依然不顾生命危险照顾临产的韩美兰。郝思嘉是重视承诺的人,因为一个承诺,她可以把自己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终于,带着患病的美兰和婴儿,郝思嘉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家乡——郝思嘉原以为可以躲避灾难的避风港,却只剩一片狼藉。父亲的痴呆,母亲的逝世,较弱的妹妹,面对这一切,郝思嘉用瘦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任。

郝思嘉为维持生活所做的事情,已经超出一个普通女子所能承受的。我感受到了郝思嘉的成长与蜕变,她的执着与坚韧使生活渐渐有了起色。有多少人能在战乱中这样坚韧的重建家园?即使是艾希礼在回来后也无力挽回生活,更何况郝思嘉只是一个娇生惯养小女人。但就是这个坚韧的小女人,凭借着毅力和勇气,维持着生活。

然而,影片中不得不提起的还有白瑞德。这个看似风流不羁的绅士,一直用真心等待郝思嘉。郝思嘉与白瑞德结婚后,渐渐爱上了这个男人,自己却懵然不知。因为面子,两人再次见面后冷言相对,郝思嘉流产。

瑞德曾说:“我多么希望你在病时能呼唤一下我的名字,但你没有。”而郝思嘉的回答是“我以为你觉得我不重要。”——失之交臂的爱。最后的最后,他们的女儿逝世了,美兰也逝世了······最后的最后,郝思嘉终于意识到自己真正爱的是白瑞德。迟来的醒悟,没有换来白瑞德的爱。此时的白瑞德已经心灰意冷,毅然决定要离开。

命运总是跟人们开玩笑,郝思嘉一直不知道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当她终于体会到白瑞德的爱并且清楚自己爱上白瑞德,她已与爱情失之交臂。生命总会令人唏嘘,适时的停下来,思考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该珍惜拥有的是什么,不让前进的脚步留下遗憾的牵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