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观后感 > 第四张画观后感

第四张画观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1W 次

《第四张画》是一部看完说不出话的电影,导演是怪痂,演员是戏痂,故事写实,深刻却不沉重。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第四张画观后感,欢迎查看。

第四张画观后感

  第四张画观后感【1】

《第四张画》正如这个片名,整部电影围绕着男主角小翔所描绘的四张铅笔画大致勾勒出了小翔的童年。

第一张画:父亲的遗像

影片一开头就以小翔父亲的死展开叙述,没有交代父亲的死因,从小翔的脸上看来一切好像都很理所当然,生活依然继续,在父亲的葬礼上他也不曾流泪,也许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还不能够接受,或许接受了也无法改变,他只是很用心的为父亲画了一张遗像,为父亲洗了件干净的衣服,但是正如被流水冲走的衣服一样,小翔的生活开始飘零无依

第二张画:我的“好朋友”

这一部分可谓是影片基调最为轻松的部分,被母亲带走后,小翔结识了新朋友“s枪仔”,两人一起骑摩托兜风,一起吃小吃,合伙抢小朋友的班费,去别人家偷东西,在这段时光中,小翔获得了童年难得的乐趣。所以当老师要他画出自己的好朋友时,他把s枪仔最突出的特征画了出来,令人哭笑不得。

第三张画:走在堤防上的哥哥

搬到继父家中后,在曾经哥哥生活的房间中,小翔每晚都很难睡着觉,在有一晚他的梦里,他甚至梦到了自己哥哥模糊的影子。导演使用的是一个远景,整个画面十分阴郁,小翔的哥哥一直在海边的堤防上走着,走着……瘦瘦小小的身躯显得无依无靠,使人不知不觉的也走入了那个梦境。影片进行到这,给我们留下了最大的一个悬念,那就是小翔的哥哥到底去了哪里?

第四张画:最难描摹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第四张画后的故事让我们大惊失色。小翔的哥哥再也无法回来,因为继父已经残忍的将他打死,所谓的失踪只是一个借口。其中有一段继父对于小翔哥哥小翼魂灵梦呓般的独白十分出彩。导演借鉴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继父笼罩在一片朦胧的蓝色当中,对于自己曾经的失误进行了沉痛的自我剖析。导演对于光影的调度控制的十分精妙。影片结尾处老师要同学们画一张自己的肖像,小翔一直拿着镜子饶有兴趣的看着,最后慢慢的闭上了眼睛……本片根据台湾真实的失踪儿童事件改编,整部影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反映社会现实,并不像一般的此类型的影片,基调少了些沉重,多了些耐人寻味的隽永,却使主题反映的更加有力与丰厚。不管是因为空袭与父母失散的学校校工,家境贫穷带着瞎子弟弟老弱父亲的“s枪仔”,为获得台湾身份证付出代价的的大陆来的母亲,还是生意失意脾气暴躁的继父,每个人其实都是社会的受害者,这也体现出导演对于人文的关怀。第四张画并不是一张真实的画,以正在照镜子观摩自己的小翔结尾,其实也是在给所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描摹出我们自己?

  第四张画观后感【2】

《第四张画》的思想境界很高,精神内核颇有点麦克哈尼克《白丝带》《躲避》等片的味道:同样聚焦等级,族群,家庭,社会结构,揭示暴力和原罪,看似平静的节奏和境况下,罪孽和不安暗流涌动,偶尔寒光一闪令人不寒而栗。最后一张点题的画作(自画像)出人意料地留下一片空白,戛然而止,揭示了人类在险恶的社会关系和历史现实中塑造自身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前途未卜。

不过两者形态不同,《第四张画》舍弃了在悬疑层面上本该紧凑而方向性明确的叙事,而具有一种似乎和精神内核不合时宜的散文式节奏和气息。导演故意用了不少的闲笔。不过,我觉得这样的反差处理恰恰体现了电影的张力而有别具一格的疏离韵味。结尾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要说《第四张画》的瑕疵,一是音乐太烂,杂而煽情,一会钢琴一会吉他一会小提琴,太高亢浪漫,和片子的内敛节制风格不搭,是为最大败笔。二是戴立忍和亡魂对话的那段,做为揭示关键情节点的戏,这种直接说出来的处理太直白,并且说的太完整太细致,完全将背后的悬疑一览无遗地抖了出来,不高明。即使要说,也要欲言又止,似是而非。可以处理成比如醉酒后断断续续的碎片式的讲述也比现在这个好。

还有一点不叫瑕疵叫遗憾,就是女老师的角色塑造还可以进一步开掘,最好也点出她看似普通平静的生活背后亦有不同寻常的有关存在的不安或沉痛。这样,到最后所有出现过的人物,主角和配角,都围绕主题形成了一个整体。群体性的命运比个体命运的揭示更具说服力而发人深省。

  第四张画观后感【3】

《第四张画》作为2010年下半年最重要的三部台湾电影之一,《父后七日》和《当爱来的时候》都很好分类。因为无论黑色幽默还是酸涩心事,或多或少,它们都带有以往台湾电影的影子。《第四张画》算不上奇葩,倒是个例外。其实也不意外,《停车》时候的钟孟宏就是个怪咖,导演风格更只能被划归到怪诞一类,不按常理出牌。老实说,我非常厌恶《停车》,装模作样煞有介事。钟孟宏可能有很多才能,灵光一现。但是他最欠缺一项才能,那就是如何把一个故事给讲顺了,好好地讲完整了。因此带了低期望去看《第四张画》,反倒宽心出不少。对比《停车》,影片大有进步。片中没有直接出现第四张画,这张画可以是小男孩自己,也是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印象。

可能一般台湾电影把观众伺候得太舒服了,尤以小清新为甚。另外也不乏所谓人文关怀一类,好比《不能没有你》。结果《第四张画》太黑暗了,黑暗到令人诧异,不舒服。电影以小翔的悲戚童年为入口,反复围绕死亡与离去做文章,没有出口。即便有一些看似无忧无虑的欢娱片段,但观众也会意识到那是一种错。一个孩子以这般方式换来成长,明显不对。

以小孩做主角的台湾电影有很多,一般说来,他们的视角单纯直接,于是也就愈见犀利。小翔没有发育完全,却有透视成人世界的本能,更能预知一些不可见的东西。虽不至于绝望,不过影片也完全没有给出所谓的希望。当小翔把目光投向观众,那仿佛是在说:我是谁,人又到底是一种什么生物存在。

黑暗至此,这一方面可能是钟孟宏太装造成的,他不仅过度追求影像质感,像突出色调和色差对比,区别于同侪。他还非要在人物上面下手,把金士杰等几个人搞得满口大道理,对着小孩,鸡同鸭讲。再有神神叨叨的戴立忍,没事发神经,居然还来一次长篇累牍的告白。另一方面,黑暗基调以外,《第四张画》既有悬疑又有惊悚,肆意杂糅,比如房间角落冒出一鬼魂,装神弄鬼。不过相比让人恶心不适的《停车》,《第四张画》已经温和了许多——包括粗口本身。

《第四张画》有许多不对的地方,观众看到那里会咯吱一下,怎么可以这样。答案其实也很明白,跟钟孟宏一样,片中人物也全是怪人,允许不合常理。小翔自个洗衣,老爸走了没人理。发生在今天的台湾,简直有点让人难以置信。难以置信的还有入教室打劫小朋友,笨贼没追求至此,实在丢台湾的脸。

老校工一下子打翻小翔的碗,继父一脚踹开小翔,统统是毫不留情。一个先厉色后谆谆,一个先寡言后爆发,两个人物做足了性格的反差。最值一提的是饰演母亲的郝蕾,她无惧特写,收放自如。这位母亲满身疲惫,半醉半死,对生活已经丧失了敏感,以至于连儿子怎么没了都不清楚。客人刁难的一场戏,她示明了破甑之身,能与周围一切妥协。如果考虑她的外来者身份,此处无疑带有不少暗示。

按照画作顺序,第一张画是痛苦,这二张画是快乐,第三张画是恐慌,第四张画是迷惑。对应小翔的几张画,影片叙事没有大的推进,比如关键的案件。几个人物也是阶段性出现,每每会伴上大段的对白和独白,强调小翔对他们的印象看法,好似临摹肖像。

跑进涵洞深处捡衣服又走出来、被封在海边消波块里的秘密,从山到海的画面无疑是带有隐喻表征。片中还有一些有趣的东西,观者是冷暖自知。M贼和小翔大讲《逍遥骑士》,四处为家,好一个公路片了。海边小憩那,身后仿佛多了一张活生生的银幕。M贼家里穷困潦倒,住在“彗星撞地球”的半截危楼里。别的不说,老校工讲的“干烧青蛙”还真是讲对了。这帮边缘人物就是铁桶里的青蛙,被炙烤又无处脱逃。再到庙宇墙上的“二十四孝”画,无心一笔。小翔和老师对背《大学》,几乎是有过火之嫌。然而它们却是中国电影的另一种可能,内地电影真不是缺,而是没有。

  第四张画观后感【4】

《第四张画》获得了47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并且让首次赴台拍片的郝蕾收获了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在观影之初,我一度以为这会是台湾版的《无人知晓》,不过随着金士杰、郝蕾、戴立忍的相继出场,影片开始步入独特的语境之中,让一个发生在台湾乡村里的成长故事,散发出让人陷入沉思的魔力。

《第四张画》里,那些陪小翔一起走过小段路途的人们,让他体会到了童年时光中缺失的片段。全片在一种哀而不伤的氛围里,用冷峻的视角和压抑的情绪,来讲述一段关于成长的故事。梦魇般的环境和那些格格不入的成人话语,为主人公小翔营造出一个脱离了他实际年龄的似真似幻世界。

小翔并不是不快乐,只是从他眼里看到的这个世界,总是如黄昏般充满惆怅。那件被冲进漆黑洞中的衬衣,就如他的童年,被染上了难以洗掉的污迹。在接下里的日子里,一些人的出现,短暂填补了他曾缺失的爱。他的早熟与冷静,就是对这个世界的最大反抗,暖色调下的冰冷心境。

  第四张画观后感【5】

《第四张画》是2010年钟孟宏执导的一部现实题材的文艺电影,由钟孟宏和涂翔文担任编剧,毕晓海、郝蕾、戴立忍、关颖等主演。该片讲述从小被母亲遗弃的男孩小翔,由于相依为命的父亲去世,使得他再度与多年不见的母亲重逢并发现继父杀害哥哥的故事。该片于2010年6月5日上映。该片获得费比西国际节影评人奖并获得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女配角奖。

但我个人比较喜欢。一是摄影镜头很美,影片偏冷色调,让人能快速进入电影情绪。二是电影对生活的思考,台词对白不是很多,让人心能沉下来思考。

影片共出现了小翔的四张画,每一张画都是生活的一种隐喻,我们在每幅隐喻的画里,过着自己的生活。

第一张,父亲的画

小翔没有表现过多的伤心,连葬礼上都没有流泪,还是照常一个人的生活着。或许因为以前过得也不怎么样吧,父亲离开了就让他离开吧,还是要一个人生活啊。(不过现实生活中,如果逝去亲人的小孩应该会伤心难过,而导演安排小翔如此平静,或许是不想铺开此种情绪,小翔只是在安静的经历与忍受。)

第二张,朋友的画

“s枪仔”是小翔唯一的朋友,小翔跟着他去做坏事,抢学生、偷东西。可并没有认为这是不对的,到底什么是对错呢,小翔或许没有分清,但是他的感受应该是:不孤单,有朋友就好了啊。最后,事情败露,小翔去找“s枪仔”却没见他,黯然离开。(导演不再讲述下去,是因为生活中我们也在不断的失去朋友,触不及防却无力挽回)

第三张 哥哥的画

那是死去哥哥小翼在梦中的场景,因这梦也揭露了继父的罪恶行为,然而在警察的追问下并没有实质性的抓捕,生活的残酷展现无遗,不是所有的罪恶都会被惩罚的,这就是生活的而一部分。

第四张 自己的画

导演并没有把小翔的自画像展示出来,那是一个孤独的自我,真真切切的孤独。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象的模样,而这个模样仅靠镜子是无法描绘出来的,。

生活在上演着各种现实,从童年开始。

不过除了这四张画,这四种形态:悲伤、离别、残酷、孤独。影片还有一些情感并没有通过画来表现。

校工是很重要一个,小翔妈妈也是一个。

校工是生活的一种幸运,他给小翔传达正确的理念,讲着满口的大道理。他说的干烧青蛙(把青蛙放到干锅里烧,然后留下一个小口,看哪些青蛙能跳出来)也是片中更深的一层主旨:很少有几个人可以突破生活的重重难题,跳出自己的症结,校工是一种美好,一种幸运。而这种幸运会离去,也可能会回来。

另外就是小翔妈妈,小翔问妈妈是不是不喜欢他,妈妈的回答是,小翔是个外人。生活早已把妈妈磨到麻木,我们歌颂母爱的伟大,却抵不住现实的残酷打击。妈妈去见老师的时候,亮出台湾身份证,那种无奈、心酸才是生活的模样。

很多人,有着很绚烂多彩的青春,无忧无虑的童年,但并都不是这样,很多人在经历着苦难与煎熬。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锅里的青蛙,等着被他人救赎,但生活就是这般模样,有其幸与不幸,谁也救赎不了自己,除了自己,脱层皮、掉身肉才有机会跳出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