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康熙大帝》读后感

《康熙大帝》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32K 次

康熙原名爱新觉罗·玄烨,他精算术、会书画、通外语。他八岁登基,是个文略武功直追唐宗宋祖、全挂子本事的一位皇帝。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康熙大帝》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康熙大帝》读后感

  《康熙大帝》读后感(1)

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这本书文笔精致,情节动人心魄。

先说康熙,这个曾被后人号称为“千古一帝”的清朝皇帝,其作为确实不同凡响。八岁登基,十六岁铲除政治对手权臣鳌拜,十九岁清三藩,此后三次亲征,六次南巡,个人功业彪炳史册。更难得的是,康熙一生中并没有多少被后人诟病的事情。

所以,看《康熙大帝》,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方面。

在识人上,年幼的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不拘人的小节,重用人的长处,从臣僚中检拔出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腐官吏的人员黜落掉。比如,进士科考试过后,他上街私游,发现一名举子口出狂言,说本科自己一定能中,而且还说已经得到了上书房大臣明珠的允诺,等到考官把中试名单交到皇帝手中时,康熙果然看到名单中有那个举人名字,于是提笔就划掉了。

在谋事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为自己隐忍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在胆略上,年少时的平内乱,撤除三藩就可以看出来。

说到帝王心术,“孤家寡人”的帝王不会轻信任何一个人,即使象像魏东亭、索额图,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在对待索额图、明珠党争问题上,康熙皇帝也是视而不见,对于皇帝来说,大臣党争是帝王的平衡之术,他们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比你们团结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监察部门起不到的作用。在对待诸皇子们,康熙都给皇子锻炼的机会,通过做事来历练、来甄别各人的能力。那么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晚年的康熙年间,王朝的贪墨已经很严重了,从书中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康熙需要的是敢用事,不越位;有毅力,能循法;善克己,堪承业,可反贪腐的继承人。皇八子锋芒毕露,但是包庇贪墨官员,导致国财流失腐败官员之手;原太子优柔寡断,做事乖戾,难当大任;长子才能不堪。只有皇四子用邬思道计谋:反贪有力。最后获得康熙青睐。在对待百官上,康熙为魏东亭付国库借银,临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统统贬官黜落甚至送进监狱里,目的是即为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给新皇帝留下施恩的余地,同时也避免那些大臣恃功倨傲,新皇帝不好驾驭,真是一石数鸟。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从书上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孝、友、信这些方面行止有亏,被时人所诟病。而对满清入关有大功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畴、钱谦益等人,康熙全都打入到贰臣传中,给后世走投降道路的大臣一个警示。

伍次友这个人从初为帝师到真相大白,始终被蒙在鼓里,我觉得邬思道相比,这个人物的塑造有其矛盾的地方更加。

明珠应该是个幸运儿,从他大难不死到才学有限,却生逢乱世中同进士入朝为官,就注定了其人必将有后福。书中对其人正面描写并不多,反面描写到不少,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但是明珠惯用的手法就是拆毁别人的婚姻,像伍次友与苏麻喇姑,周培公与阿锁,属于十足的小人之尤。本来高士奇也在他的打击之列,奈何高士奇棋高一着,拿皇帝之命封住了他的嘴。在与索额图党争中、在任命官吏中,他的故事也不少,描写也很到位,很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不妨多看看。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还是康熙年幼时平明太子内乱一段,真真的惊心动魄,好看的很!

  《康熙大帝》读后感(2)

康熙皇帝,名爱新觉罗玄烨,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一生功绩卓越:平三藩、整治河溃、亲征格尔丹……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书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文治武功卓著,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

《康熙大帝》是二月河文集的上卷,共有四册,全篇分为《康熙大帝》、《雍正王朝》、《乾隆大帝》,而我初次接触这段历史是因为电视剧《康熙大帝》,不仅陈道明的演技活灵活现,其中的种种历史事件也深深地吸引着我,开始对这段历史有了向往。

首先,对这本《康熙大帝》是否有参考价值和是否遵循历史史实不予置评,历史是别人写出来的,真假参半,写什么内容是依据史官和笔者自愿,对我们来说,不过是一名看客罢了。

书中描述了康熙帝一生的卓著表现,从幼年至晚年,非常详细,但如果说有哪个部分给我印象深刻的,要数康熙晚年各个皇子为了皇位勾心斗角的局面。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富贵和权利是谁都向往的,但贪欲和嫉妒是谁也避免不了的劣根性。于是康熙帝在废黜太子之后,致死未立太子。由此可见,在英明的皇帝也无法摆脱琐碎俗事,庸人自扰而已。

另外在书中让我佩服的是康熙帝对目标的向往,他在朝堂的柱子上将自己的目标写下“三番、漕运”每日自省,逐一攻破,可见康熙帝用功之专。另一方面康熙的精明也是为人称道的,一是康熙善于发掘人才,三次出巡都选了新的上书房大臣,并且在实效中也证明了他选人的精明;二是康熙心机颇深,从幼年刚登基时期,乳母怀抱着他受大臣参拜,但康熙执意要下来自己走,并装出一副沉稳老练的大人模样,参拜完后,又一头扎进乳母的怀抱。八岁孩童有这般心计实在令人佩服。

还有诸多未表之事,不逐一例举。《康熙大帝》这本书在让我了解历史的同时,也在为人处世之道上有了新的启示,两个月1200多页书本让我如饥似渴、回味悠长。

  《康熙大帝》读后感(3)

一位英明的帝王才可以平定天下,深受百姓的喜爱。在我国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就出现过许多位这样伟大的帝王,而清朝的康熙帝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前不久,我翻开厚厚的《康熙大帝》,了解这位君王充满传奇的一生。

康熙仅仅八岁便登上了万人瞩目的皇位,少年时期的他面对不服统治的强大对手鳌拜,用惊人的聪慧与鳌拜一次次明争暗斗,最终一举擒拘了狂妄的鳌拜及其党羽。可康熙依然四面楚歌:“三藩”称帝,边境铁骑袭京,汪士荣长安兵变,“钟三郎”会策反,同时起事,颠覆大清江山。而康熙多次微服私访,察民情,诛贪腐官吏,用良臣,经过多次惊心动魄的战斗,终于平定所有反清势力。中年的康熙清澈黄河,缓和民族矛盾,团结前明遗老,惩治贪腐官吏,西征葛尔丹,完成统一中华的大业。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使他心力交瘁,临终时,康熙传位给稳重得体的四子胤禛(即雍正皇帝),从此,传奇的康熙王朝画上了一个句号。

我最敬佩康熙的谦虚好学。康熙虽贵为天子,却因自己皇帝的使命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他刚登基不久便秘密拜江南才子伍次友为师,如饥似渴地学习历代帝王的治国经验,从而放下一国之君的架子。除此之外,他常常不耻下问能臣,懂得一些自己想不到的治国方。今天的我们虽然无法拥有康熙天生的聪颖,但我们可以用不断读书的方式拥有像康熙一样渊博的学识,这也许就是读书的真谛。

康熙还有许多可贵的品质。从他面对生死于一线的险境仍不慌张,看出他的临危不惧;从他多次诛恶官的事迹,看出他为人十分正直;从他不拘一格的启用栋梁之才,看出他求贤若渴……这些品质,如果我们拥有,那便会像干田遇到大雨一样,这就是康熙一直被人们赞颂的原因。

历史长河还在不断流淌,可伟大的人物永远不会被冲走。我翻过《康熙大帝》的最后一页,心中的思绪和感受似乎也随着历史一起滚动……

  《康熙大帝》读后感(4)

“读一本书,不能书上怎么说就怎么理解,读书要加入自己的思考,了解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真正做到的又能有几人。怀着这样的心情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现在就这本书来说一下他所写的康熙大帝。

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中,他给我们展示了被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的风采与才智。清圣祖康熙皇帝一爱一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8岁登基,国家的内忧外患迫使他磨练出了坚毅、沉稳的一性一格。他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就在政治舞台上独当一面。他采用欲擒故纵的计谋,杀了飞扬跋扈、居功自傲的鳌拜,那年他年仅15岁;他采用稳扎稳打的战略,拔掉了造反的“三藩”:吴三桂、尚之信、耿一精一忠,那年他也才32岁;他采用诱敌深入的谋略,一举消灭了葛尔丹,平定了叛乱,那年他也不过34岁。随后他又驱逐了沙俄势力,拉开了中国历史上150多年的“康乾盛世”。

在这本书看来,康熙一生无愧于“大帝”二字。在他在位期间,他巩固了帝位,肃清了朝野,平定了四方,统一了全国,开拓了疆域。这本书从充分赞扬了他的业绩。我个人认为看这本书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一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一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一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一官污吏的人员罢黜。可以说他在识人方面是相当的成功的。

在谋事上胆略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暗自积蓄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将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尚之信、耿一精一忠逐一扫除,同时他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这也是无可厚非之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作为帝王,这是他成功御下的基础,也是他维护王权的手段。同时,只有他了解了臣子才能人尽其才,对于庸人不滥用,对于能人也不埋没。

在对待大臣节一操一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一操一。看似有些迂腐,至少现代人看来是这样的。但是这也是康熙对个人一操一守方面的坚持。也是对当时大臣的一种警示。

这本书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它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可是我们同样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康熙,了解历史上的康熙王朝。虽说是不完整的,有虚假的,可是我们可以拿他同其他历史传记比较,既可以了解事实,又更加有趣味一性一。就我给人而言,太枯燥的传记我是看不下去。

在传记之外人们对康熙也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那些不识字是人,也从电视上或者长者口中了解的一些有关康熙的事。人无完人,尽管传记中把康熙说成了完美的“千古一帝”,而他也是朝着自古第一完人努力。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一性一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一爱一民。”大多数人的看法也是: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从他的政绩不难看出。的确从帝王的角度看,他相当的成功。赞美他是应该的。

但是从时代的发展看,康熙帝延误了历史的进程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对于这些评价,我并不太感冒。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属于康熙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活在现实,对于历史,对于传记,我们可以去也应该去读去了解。我们要追求真相,但也不能钻牛角尖。我们要做的是了解史实的同时学习其中可以用于当世的东西。即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对于康熙,我们不可能像他一样做一个帝王,可是我们可以学他的识人处事,学他的博学多才。他可以从弱势走向巅峰,我们也可以从平凡走向成功。

  《康熙大帝》读后感(5)

开始并没有选择准备看《康熙大帝》的,因为已经看过电视剧了,虽然是断断续续的看的,但大致也明白了,皇帝挺好,从八岁登基开始,历经磨难,大智若愚,除奸惩恶,大爱无言,怜恤苍生,撤三藩,定边疆,扩版图……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文学小学塑造人物常用的完美的歌功颂德的写法。

其实从一开始就有一个问题,萦绕在很多读者的脑海里,到底鳌拜有没有想过杀康熙,如果真想杀的话,真有那么难吗?要按文中所写,鳌拜早就下定决定要废立了老三了,可迟迟没有下手,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康熙羽翼未满的时候不杀,偏等长大了才动手,又偏偏一出手就会走漏风声。这一切的一切从侧面告诉我们一个猜想:鳌拜根本就没想过杀康熙!

历史从来都是当朝者的执意,一切都是安排好的结果,我们只不过附庸在历史的过程中,臆想着可能会发生的场景,最终用自己的期望来定性那些已经挡不住的程式化的真理。:正义战胜了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