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韩非子》读后感(精选15篇)

《韩非子》读后感(精选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6W 次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韩非子》读后感(精选15篇),欢迎大家分享。

《韩非子》读后感(精选15篇)

《韩非子》读后感 1

《韩非子》,这绝对是一部巨作,虽然是在几千年前,但是,其中许许多多的思想至今受用。

从小便听过《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等等,直到有幸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竟均出自《韩非子》。

这次,我看的是《外储说左上》,主要讲的是“君之外谋”,其中“说一”的第二段尤其令我感悟颇深。

这段主要讲的是墨子做木鸢与葵与射稽唱歌的故事,就拿第二个故事来说吧,葵唱歌时,大家都轻松又愉快,而射稽唱时,大家又吃力又疲惫,但有人注意到吗?事实上,射稽唱时的效率比葵唱时的效率高出了许多。

这是为什么呢?这便是良药苦口,不要对苦涩的事物产生厌倦,事实上,这往往是最妙的灵药,葵所唱的歌是一颗甜味的糖,让人感到舒坦,射稽的歌是苦味的药,虽苦,但功效甚好,这便是甜苦之分。

那到底该如何抉择呢?忠言逆耳,聪明的人会去鼓励别人,因为他知道这是最好的方法,英明的`人会去聆听它,因为他知道,这能创造出最好的功效。

墨子,连他也会做过愚蠢的事,但他,就是聪明人,他知道做木鸢是件傻事,而那些看似平常的事后,却隐藏着良方。

生活中,社会上也是如此,那些最诚恳的劝告,总是不那么顺耳。家中,父母随时的关照与提醒,总是对你最好的话,但在我们耳中,总是那么唠叨,平日,老师的循循善诱,潺潺教诲,是枯燥和无味的,但这又是最富哲理的话语。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人而已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让我们记住这两句话吧,这是我所理解的,但这将永远伴随你左右。

《韩非子》读后感 2

这周,同学们开始读《韩非子》这本书。它的作者就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韩非子。

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韩王的一个儿子,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师从于荀子。荀子是春秋战国晚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继承了孔子的治学传统,是儒家经学的主要传播者之一。

为什么一个儒家的老师教出了一个法家的学生呢?孔子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孟子强调仁、义、礼、智。孔孟之道中,仁都是第一位的。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人性本善,道德源于人的内心。而荀子的看法却不同,他认为人性本恶,人的道德是靠着人的智慧所进行后天的“改良”所得到的。

与孔孟相比,荀子提倡礼法兼治,他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礼仪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这与法家提倡的“依法治国”大同小异。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韩非对荀子思想中的”法“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韩非对于凡夫俗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并不抱希望,故而推崇强制的法。

《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和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了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书中也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小寓言故事,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此外”矛盾论“及君主中央集权的概念也都是他提出的,也说明了他善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可惜的是,他却恰好死在了他“人性本恶”的观点上。李斯——他的同门师兄,因为嫉妒,想办法杀了他,享年四十七岁。

《韩非子》读后感 3

所谓“利民萌便众庶之道”,就是韩非的政治主张,也是现代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语——法治。《韩非子》一书,就像是韩非在封建社会的大框架下,以“法/术/势”为核心的一本“政法大纲”

以我,一个初中生的思想来看,韩非的政治主张与其他类似于儒家的思想最大差异在于“法治”和“礼治”两个概念。、

韩非本人从他选取的故事来看,是想要证伪儒家在《论语》中记载的关于仁义治国的观点。比如《难一》里讲到的历山的农民与舜,韩非通过一系列关于尧,舜两个圣人的辩证,揭示了他们两人都被儒家称为圣人的话是自相矛盾的,最后引申到一个治理天下的人“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是”不能成功的。

第二点,如果一个国家的君主像中山国国君那样(也像儒家提倡的那样)“好岩穴之士”的话,那么《经四》里说的“中牟之异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的事就一定不可能避免。而这个观点在书中被反复提到过,像“齐王好衣紫”和“邹君服长缨”这些故事就让孔子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显得黯淡无光,更加衬托出了韩非对于理想的中央集权社会中君主的定义:“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

第三点,这本书里最重要的'部分:法、术、势和包括《定法》,《有度》,《八经》,《用人》等十四篇的建国纲要。法,在书中的意思就是法律。术,据书中观点是君王心中必须要掌握的用人知道。势,就是自己的权势。这三者在建国,强国的过程中缺一不可。我把这些转换成通俗语言,就是依法治国,善用人才,群众路线。法,在本书中正好有一句概括性的介绍,就是:“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奖赏不用太丰厚,让人民有追随利益的感觉就行了,名誉不用太高上,让民众有荣誉就行了,声讨不用太激烈,让民众害怕就行了,处罚不用太恶劣,让民众有耻辱就行了。这是韩非运用人们的心理习惯总结出的立法原则。而法在文中的解释在现在看来是很简单的:君主给臣民们的规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术就是现代的用人法则一样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发现好的人才后,要先让他在基层锻炼,并考核他的能力。这一点,韩非能这么早想到,是极为可贵的,也正是儒家学说提倡的“直接任用贤人”的错误理念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的官僚体系。而势的定义,给大家举个书中的简单例子:如果桀纣生来就在君位上,而尧舜则生来是贱民,那么桀纣在统治时,天下有十个尧舜也不能安定国家;而如果反之,尧舜生来在君位上,而桀纣生来是贱民,那么有是个桀纣也不能扰乱国家的秩序。

《韩非子》在文学上的意义主要在于《内、外储说》的寓言故事。在法律界的件数则是真正法治意义的提出者。韩非本人也是一个敢于实践的人。新世纪,许多古代的学说,例如儒家和道家,都已被重新发扬,我们希望对于同样在诸子百家里有重要地位的法家,也有这样经过去其糟粕,取之精华之后的重新复生,“古今异俗,新旧具备”!

《韩非子》读后感 4

每一个通读过《韩非子》的人,都会深深地被其中闪烁的智慧的光芒所吸引。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浩瀚的思想史星空里,韩非子的思想始终耀眼,虽不如儒家思想那样被统治者奉为正统,道家思想那样被文人志士推崇,但却真真正正推进了历史的进程,加速了社会的进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今日仍未磨灭。

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总结了前辈法家人物的思想,把商鞅的发“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三者结合在一起,明确阐述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家思想体系。所谓“法”,是指国家的法律、法令、规章制度。法必须编著成文,设置在官府里,公布与老百姓中,让所有人都知道、都遵守。难能可贵的是,韩非子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触摸到了法治的核心思想――公平、平等。“术”是指君主考察、举拔、控制群臣的一整套方法,其中包括一些具体的考核、检验下级工作的程序,也包括一些藏于心中、不可告人的秘密心术。“势”是指君主的权势。他对

于君主来说,这三者缺一不可。直到今天,这些思想仍然发挥着作用。

同时韩非子站在新兴阶级的立场上,看到了“乱世”现象背后的本质,形成了一种发展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化的,不是循环往复,更不是今不如昔,因此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他甚至还曾从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方面分析历史发展的轨迹,接近了唯物史观的边缘。他把以往的历史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个阶段,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时代不同,治国方法也应不同,所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他嘲笑主张复古守旧,不知变通的'人是“守株待兔”,他清楚地意识到新兴阶级代表着当时历史前进的方向。这些在当时可谓惊世之言的思想,在今天来看几乎已经是大家所共认的基本常识,由此可见韩非子的智慧。

韩非子人性思想的核心是“性本利”,他认为人人皆有好利恶害之心,一方面君主应利用人的这一特性,做到赏罚分明,另一方面更要时刻警惕大臣,不要轻信他人,尤其是枕边之人。在《八奸》之中,“同床”位列第一,其次为“在旁”,而在《备内》中,更是明确提出了连自己的妻子儿女也要严加提防。这些观念,虽然有些偏激,但不可否认,即使在当今他们仍然是导致违法犯罪的原因。同时韩非子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此类现象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严刑峻法和建立牵制考核制度。他在《有度》中明确提出执法者有力,国家才能强大,决不能允许他人在法律制度之外耍小聪明。同时也在《八经》、《扬权》、《用人》等文章中,多次提到了要运用多种手段对群臣进行考核,如设置监察机构,公开宣传等。也提出在防止大臣大权独揽的同时,更不要出现“胳膊粗过大腿”的现象。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发人深省。

韩非子的思想中也留下了许多维护加强君主集权的理论,具有明显的独裁、专制、反民主的色彩,成为后世封建专制主义的开端,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现状,这些思想是有存在的理由的,事实证明也是有效的,这些思想为秦朝统一的封建帝国奠定了理论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的正是韩非子的一套法制理论。不得不承认,在封建社会初期,韩非子的思想起到了强化国家政权,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从总体上看,韩非子的思想属于务实派,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具有很高的可行性,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也有一些偏激的地方。比如轻视工商阶级,在《五蠹》明确提出了工商之民是危害社会的五蠹之一;否定“仁义”在治国之中的作用,认为“仁义”靠不住,批判儒、墨两家的学说。在《有度》中,将廉、忠、仁、义、智阐述为乱世的产物,更在《显学》中,明确指出,儒墨两家不是白痴就是骗子,与算命先生一样不可信;忽视民众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民众本来就倾向于服从权势,须靠缰绳和马鞭来统治,而民众的见识犹如婴儿哭闹,不足采纳。

韩非子的思想之所以未湮没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是因为他思想的精髓就是对侵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的今人来说,仍然振聋发聩,受益匪浅。它像刻薄的解剖刀,把官场政坛的血腥真实剖开;它像无情的显微镜,将人情世故丑陋本质放大,这正是《韩非子》的难得之处。因此,可以相信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韩非子的思想仍会发挥出它耀眼的光芒,指引人们前进,闪耀在中国思想史的星空中。

《韩非子》读后感 5

如果要说一部代表先秦法家思想的著作,我认为非《韩非子》莫属了。《韩非子》是一部提倡法治权谋,宣扬君主专制的法家思想代表作。构思精巧,描述非常生动,善于用朴实且幽默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以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这就是韩非主要思想高度概括,一个国家要安定繁荣,君王就得遵循法治、权术和权势的法治思想。韩非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刑不避大夫,赏不遗匹夫”的主张,在《韩非子》中的《定法》、《难势》等篇幅中都有体现。这就是告诉我们,法治制度下人人平等,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国戚,也就是常常听到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概念,这是能使国家安定的基本政策。这个主张对于后世历朝历代法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治国之道的人的条件,韩非在《孤愤》中也给与了论述,“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同时他还对所谓“重臣”给与了解释并且论述了当他们掌握大权后产生的严重后果,这一论也受到了历史无数事实的论证。

韩非的哲学思想遵从老子的思想,是早期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他“道理相应”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老》和《喻老》通过“矛盾”的论证。就是我们很熟悉的矛与盾的寓言故事就是出自《韩非子》,这个有趣的小故事生动形象的阐述了事物的两面性的辩证思维。韩非的有些政治方面的主张是与儒家、墨家相悖的`,所以他批判孔孟和墨子。他主张依法治国,而且要用重典,他认为罪行不管轻重,只有重刑罚才能减少犯罪。很显然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是要巩固国家的权威,但是他没有想过这样做却得不到民心,有违“得民心者得天下”。韩非这些政治主张在《显学、《六反》中都有集中体现。

我们有很多非常熟悉的成语典故都出自《韩非子》,如之前列举的“自相矛盾”,还有“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都是富含深刻寓意的成语故事。

这么看来,我们从小在无形中就受到了法家的哲学思想的熏陶了。

《韩非子》读后感 6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失衡,人心秩序也失去依托。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奔走于各国之间,推行自己的理想。韩非子,作为韩国诸公子之一,看到韩国在战争中屡次败北,面临被秦亡国的危险,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但均未被采纳,因而只有退而著书述志。

在《韩非子》中,他作《孤愤》、《说难》等五十五篇,洋洋洒洒十万余言,表明了他依法治国,重视耕战的主张,阐述了变法的重要性和其治国理论阅读《韩非子》一书,给我最主观的感受是其中的“阴冷”。似乎朝野中的一切都是针锋相对,不争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先看君主,虽然手握大权,身居高位,可因为担心身边的.人谋权篡位,只得把自己的一切好恶都深藏起来,终日戴着“面具”示人,惶惶不得安宁。这样的君主看似风光无限,可实则怎一个“累”字了得。再论人臣,似乎都是乱臣贼子,心怀鬼胎,对权力地位虎视眈眈,处心积虑想钻君主的空子以图私利。

人臣之间自然更加“玄妙”,充斥着政治阴谋、离间术,人人自危,仿佛一不小心就会遭奸人陷害,蒙冤而死。这些阅读文本后直接的感受,与韩非子把其政治学理论建立在“人性好利论”前提上关系甚密。韩非曾说:“人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

上掌好以驭民力,事实不宜失矣。”(《韩非子。制分》)虽然师承荀子,但在“人性恶”上,韩非子的观点明显更进老师一筹。“荀子谓人之性恶而可以为善”,而韩非子“认定人之性恶而无为善之可能”在他看来,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仅在君臣间是一种赤裸裸的利害交易关系,即使在父子、夫妻间也存在着算计之心,利益之虑。

如他说:“父母之于子女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故父母之于子女也,犹用计算之心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韩非子》读后感 7

《韩非子》是一本很有思想、很震撼的书。让我对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认识。

在《韩非子》中,韩非子通过多个案例展现了人性的贪婪、愚昧和短视。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而进行,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出于自私而不是公益。因此,政治家在治理社会时,必须根据人性的本质选择适当的政策,才能达到最大的效果。

另外,在《韩非子》中,韩非子还强调了人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对问题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并深入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人们必须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总的来说,《韩非子》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书。它让我们了解人性的贪婪和短视,思考的重要性,以及政客的执政方式。我们应该在本书的指导下不断学习和思考,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韩非子》读后感 8

这几天,我阅读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面《曾子杀彘》的内容令我印象最深。

《曾子杀彘》讲述的是曾子的'妻子出门买东西,儿子缠着也要去,于是妻子骗他说,他不跟着去,回来就给杀猪给他吃。儿子就留在家里。曾子回来听说了此事,就要去杀猪,妻子拦住了他说只是骗儿子的。但曾子还是把猪给杀了。

曾子做到了讲诚信。

记得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豆腐。我来到卖豆腐的阿姨摊前,说:“要两块豆腐!”阿姨一听,顿时就来了精神,装了两块豆腐给我,还找了我一元一角。我看到那一角钱,心想一角钱算什么?能买到什么?于是就不屑地说:“阿姨,这一角钱就给你了吧,我不要了!”阿姨听了,对我说:“干我们这行的,哪能多贪图你的钱呢?做人要讲诚信。”我听了,红着脸低下了头,拿了钱,脚踩西瓜皮似的溜走了。

回到了,我把豆腐给妈妈,突然发现我的一块钱不见了。这时,我对卖豆腐的阿姨改变了想法:阿姨怎么这样呢,刚才还教着我要讲诚信,现在又拿我一块钱……

这时,门口传来了几声敲门声,我走过去打开门。一看是阿姨,正愁一肚子气没处撒,刚想破口大骂,阿姨气喘吁吁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让你拿一角钱你就不拿一块钱呢。”我的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说不出话来。阿姨把一块钱塞在我手里,转身就走了。等到阿姨的身影消失在转角的地方,我才回过神来,有些结巴得说了句:“谢……谢谢阿姨。”

原来是我错怪阿姨了。

我想:阿姨不就是“曾子”吗?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带着诚信,与诚信同行。

《韩非子》读后感 9

《韩非子》诞生于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本表达作者治国思想和主张的一本书,其中,也包含着很多深刻的道理。

以前我并不太了解这本书,这次,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终于能够完整读完。一读才知道,原来“滥竽充数”的故事正是来自此书中,而这个故事,曾对我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说到“滥竽充数”,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喜欢听人吹竽,而又特别讲究排场的齐宣公,必须要300人一起吹给他听。这给了南郭先生这样的角色以瞒天过海的良机,他冒充乐手混身其中,还领着很高的薪水。直至齐湣王上台,要求乐手单独演奏,才导致事情败露,南郭先生只好偷偷溜走了。这样的故事,听起来很滑稽,却特别引人深思。

这篇文章最直接的寓意,是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内行的人中间,冒充有本领的人,以次充好。以前阅读的时候,爸妈曾教育我:要想有一番成就,就必须有真才实学,学习也一样,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绝不能弄虚作假。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真正的本领,是自己用汗水和劳动换来的。做人,也跟学习一样,也一定要诚实,不能投机取巧。俗话说:“躲的过一时,躲不过一世”,这句话用来形容南郭先生再贴切不过了。

生活中,像这一类的反面教材特别多。以次充好、偷梁换柱、浑水摸鱼等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前些日子我看到一个新闻:某地一座很重要的桥梁,竟然被发现桥墩下部用了非常多劣等材质,如同“草包”。干旱的时候,连钢筋都露出来了。这样的桥梁将影响多少人的安全? 由此可见,滥竽充数的行为,可能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滥竽充数、缺乏诚信,轻则会失去他人的信任;重则可能危及到他人的生命和安全,后果不堪想象。所以,在我眼中,诚实无法用价值衡量。

《韩非子》读后感 10

谈起《韩非子》,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这次,我阅读了《外储说左上》中说二的第四篇,令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篇文章很长,印象最深的是虞庆与匠人的对话。

虞庆建造房子,说屋顶太陡。匠人说泥是湿的,椽木没干透,但虞庆却反对这个观点,他认为湿泥重,没干的椽木是弯曲的,这样屋顶应当建得低,又说泥干了会轻,树木干了会直,这样房顶会日渐变陡。匠人照他说的去造房子,结果房子坏了。

另一种说法是,虞庆准备做房子,匠人认为用弯曲的木材承受很重的泥巴,过久了一定会坏。而虞庆说木材干了会直,泥巴干了会轻,即使时间久,也一定不会坏。但匠人照他说的去做,房子却坏了。

从这两篇短文中的第一个说法可以看出,虞庆是个无知的'人,而自己却装做什么都懂的样子,话也说的非常好听,可结果却达不到目的,违反了实际情况。如果把他所说的木材和泥土比作成人或其他事物呢?他可能会认为有些人一定会改过自新,久而久之,便会对国家做出贡献。而结果却可能没有那么美好,那些人说不定会谋反,不去管理他们,也许会招来亡国之祸。由此得出,虞庆把事情看得太简单,而把自己看得太有智慧了,不是什么东西自己都懂的,专业的匠人说的话也不听,房子肯定建造不成了。如果是粗糙地认为一些人有用,一些人无用,也是另人厌恶,自己的脸面丢尽,没有尊严。这样,也当不成一个“上卿”了。

而在生活中,有些人也是这样。一些同学见别的同学在进一些高深的知识,认为自己都懂了,便开始瞎说一气,让其他同学感到反感,使他在别人眼里是个无知的人。还有些人可能在工作方面比较好,可到了其他时刻,自己弱的方面,便开始不懂装懂,蒙骗经理,可最后发现这种方法行不通时,他有“智慧”的一面也破灭了,同事们会渐渐认识到他的无知。如果他再这样下去,就不可能好好与别人相处了。

从第二个说法中也是这样,匠人认为会坏的房子到虞庆口中就变好了。他说的好像头头是道,可结尾还是没变,房子坏了。

有些时候,一些人希望事情的发展会好一些,说得让别人都相信了,但结果终究是不会变的,他没有改变任何东西。

这篇文章警示了我们不要不懂装懂,违反实际情况,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或专业人士的教导,自己能够得到很好的吸收,并获得成就,这样才能受到尊敬

《韩非子》读后感 11

最近,我读了《韩非子》一书,本书由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所著。他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连秦王都对他很赞赏,可见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

我认为《韩非子》中的“老马识途”很有意义,选自《说林上》,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管仲和隰朋随齐桓公攻打孤竹国,齐军春天出征,到了凯旋归来已经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运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们跟随它,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在山北,蚁穴如有一尺高,八尺深的底下就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经验的人对事情会更熟悉。是的,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是这样,在一方面有经验的人可以引导无经验或经验较少的.人。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哪门功课好的同学就可以带哪门不好的同学,总之,我们要听信有经验的人的话。

《韩非子》读后感 12

最近无事,晚上翻翻《韩非子》,很干涩的一本书----对于我,因为我的古文实在有限,所以必须参考释义。

看多了,很多时候就更加困惑,韩非是古代中国法家的大成之一,当然,他的“法”和现在的法有根上的不同,但是他从人的本质,到君王的'权术都一一剖解,也会看得今人大汗淋漓,所以才有了这些著作是韩非被杀的推手之说(韩非只能有其一,不能有其二)。只是,韩非不断在强调“法”的重要性,君王的权术的利益攸关,个人感觉,效果被放大了。因为自秦以后,历朝历代,许多也照此操作执行,可是呢?事实变迁,人情变幻,虽然基础的“利”字不变,但是制度本身的执行,却太多的关乎人心人情;即使最优秀的团体,制定的法术制度也不可能适用整体且不变的,在执行过程中,又往往被人为无限的扩大僵化,更使得法术制度局限性被放大。作为韩非,一个可以把人都剖析的条理的大家,怎么会忽视执行侧的人心人情呢?

《韩非子》读后感 13

最近看《韩非子》,基本看完一遍,部分看了两遍。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是“法”“术”“势”的结合,法是基础,术是君主统治的方法,势是君主的众人关系中所处的利害地位。法治的思想基础是万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在这个规律上立法,并要符合人心趋利避害的基本规则。君主治理国家不需要自己的智慧,只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就可以,不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另外《韩非子》里面讲了许多小故事,我们熟知的有“掩耳盗铃”、“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智子疑邻”等。这些寓言故事都是非常经典,仅从寓言故事来看,《韩非子》也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我以为法家治国的根本思想有唯物史观的影子。法治国家的组织效率是极其高的,所以有秦国一国消灭其余六国而一统天下。韩毓海说,国力的.强弱主要是指一国组织能力的强弱,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另外韩非的法治是让人们去私利,趋公利,因为他将私利的方向引导到公利上,为公即为私,所以人人都热衷于为公,为国家出力。这是以人性恶和私有制为基础的将人民的力量规范到国家利益上来的一个治国手段,对当今是否有借鉴意义呢?至少对于大争之世、对于民族主义是有借鉴意义的。 我对法家是推崇的,不过我对当今社会的法治又是厌恶的。当今社会的法治其实是幌子,政府带头违法,胡乱定罪,这样的法制不过是用来对付政治敌人的手段而已。于己有利时用之,于己有害是则弃之。当今中国需要怎样的法律呢?怎样正确执行又怎样保证它的被正确执行呢?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韩非子》读后感 14

这几天,我们正在读《韩非子》,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每一个小故事都值得我们好好探讨。

齐王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因此,齐国人都喜欢上了穿紫色的衣服。紫色的.布变得十分昂贵,五匹未染色的布都比不上一匹紫色的布。紫色布价格的上升让齐王感到十分担忧。齐王的师傅劝说道:“《诗经》上说:‘不躬不亲,遮民不信。’如果大王现在想让老百姓中没有人穿紫色衣服,就请大王自己脱下紫色衣服。如果朝中有人穿紫色衣服觐见,您就对他说:‘离我再远点!’我讨厌紫色衣服上的气味。’”当天,齐国郎中就没有一个人再穿紫色衣服了;当月,齐国都城就没有人穿紫色的衣服了;当年,齐国境内就没有人再穿紫色衣服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以身作则,才能让人听从。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喜欢一看到别人的缺点就指出,可他并不知道自己也有这样的缺点。我们应在指出他人缺点时检讨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有同样的问题,如果有,就尽快改了吧,不要被人抓了把柄后才追悔莫及。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那时的人们有些阿谀奉承的感觉,也有可能是看到君主喜欢穿紫色衣服边随大流,也开始穿紫色衣服。不过这两种可能都不是很好。

总而言之,《韩非子》这本书有许多小故事,有些简单易懂,有些则让人深思熟虑,慢慢去发掘你会发现很多得到很多。“书中自有黄金屋”多看书做更好的自己。

《韩非子》读后感 15

《韩非子》,这绝对是一部巨作,虽然是在几千年前,但是,其中许许多多的思想至今受用。

从小便听过《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等等,直到有幸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竟均出自《韩非子》。

这次,我看的是《外储说左上》,主要讲的是“君之外谋”,其中“说一”的第二段尤其令我感悟颇深。

这段主要讲的是墨子做木鸢与葵与射稽唱歌的故事,就拿第二个故事来说吧,葵唱歌时,大家都轻松又愉快,而射稽唱时,大家又吃力又疲惫,但有人注意到吗?事实上,射稽唱时的效率比葵唱时的效率高出了许多。

这是为什么呢?这便是良药苦口,不要对苦涩的事物产生厌倦,事实上,这往往是最妙的灵药,葵所唱的歌是一颗甜味的糖,让人感到舒坦,射稽的.歌是苦味的药,虽苦,但功效甚好,这便是甜苦之分。

那到底该如何抉择呢?忠言逆耳,聪明的人会去鼓励别人,因为他知道这是最好的方法,英明的人会去聆听它,因为他知道,这能创造出最好的功效。

墨子,连他也会做过愚蠢的事,但他,就是聪明人,他知道做木鸢是件傻事,而那些看似平常的事后,却隐藏着良方。

生活中,社会上也是如此,那些最诚恳的劝告,总是不那么顺耳。家中,父母随时的关照与提醒,总是对你最好的话,但在我们耳中,总是那么唠叨,平日,老师的循循善诱,潺潺教诲,是枯燥和无味的,但这又是最富哲理的话语。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人而已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让我们记住这两句话吧,这是我所理解的,但这将永远伴随你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