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二手时间》小说读后感(通用14篇)

《二手时间》小说读后感(通用14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2W 次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手时间》小说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二手时间》小说读后感(通用14篇)

《二手时间》小说读后感 篇1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二手时间》中的人物已生活在20世纪,而且他们也意识到苏联国家暴政的可怕,即使有人本身就是受害者。但他们却说出这样的话:“我希望再出现个斯大林……只要那里是苏维埃政权,哪怕是猪圈,我也乐意生活其中。即使是牢笼,也是个温暖的牢笼。”

为什么他们还会想回到“猪圈”里?大多问题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回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切社会问题都离不开经济上的窘迫。《二手时间》中揭示,苏联解体后因为俄罗斯经济改革造成急剧的社会贫富分化,小部分人的暴富,大多数人却沦入贫困的状态。富人们住高档的别墅,用黄金打造居所,穷人却无家可归,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书中说出“回到温暖牢笼”的医生玛格丽特,经济上是个失败者。但说出“宁愿生活在猪圈中”的匿名采访者,实际上是在克林姆林宫的身居要职。当然对于他来说,经济原因不是第一原因。

斯大林时代直至苏联解体,苏联的经济发展只体现在国家重工业、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和太空飞船上,民众的生活水平也就是国家轻工业处于低水准上。

从价值观念来看,他们的思想和性格,都印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国家主义价值观对于他们的影响,已是深深印在他们骨血中,大于现实中的影响。苏联国家主义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价值观?

《二手时间》给我们的解释是,国家拥有一切意义,人不是真正的人,个体只有跟国家机器捆绑在一起的时候,才有所谓的价值。而且这价值,只值一颗螺丝钉。在“集体利益”和“长远目标下,让个体“抛头颅,洒热血”是这种国家主义的常态。同样是战俘,芬兰战俘获释后,获得同胞们的拥抱;而苏联战俘获释后,将被送进劳改营。战俘对国家的唯一价值,就是战死沙场,而投降试图保存自己的性命,就是背叛。国家有权利,人民奴化无权利,只就是极权国家和暴政国家的本质。

为什么会想回到“猪圈”,为什么会害怕自由,“我害怕自由,来一个醉鬼就可以烧掉我的别墅”,奴化的教育让他们无法面对一个没有皮鞭和围墙的世界。以至于在面对新的困境时,他们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回到斯大林时代。

《二手时间》小说读后感 篇2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第二本书,很庆幸读了她的书,如果不了解他们经历过的伤痛,则永远无法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历史不再是纸上的几行字,而是被填充了故事、情绪、人性。

被采访人中,有怀念的,有唾弃的,有无法适应变化者,亦有在新时代如鱼得水者,年轻一代和老一代的思想之间有巨大的鸿沟,但无论过去与现在优劣如何,一切已经成为过眼云烟。

现在在俄罗斯,有很多人对中国人友好以待,也有人依然留存着昔日的高傲。遇到过理智分析过往,不透露个人情绪的老人,她以前会是党员吗?也遇到过明明是没经历过的小年轻,却疯狂褒赞、渴望回到苏联,他真的了解历史吗?宿舍大衣柜顶上藏着列宁小半身像,站到椅子上才能找到,也许二十八年前住在这里的大学生是个思想坚定的人?

推荐一部纪录片:《生于苏联》,记录了苏联时期各个独联体不同家庭不同阶层的小孩子,每七年拍摄一次。各个国家都有同类的纪录片,但在这部里,你能看到因苏联解体,社会聚变,对孩子们的影响,从而直观感受到残酷的现实世界。

每个民族都曾经历苦难,愿世界和平。

《二手时间》小说读后感 篇3

信命的人会将人生问题丢给命运,有宗教信仰的人将问题丢给圣人,而我却想说关于人生的所有疑问与困惑与苦难可能都与概率有关。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出身,因为投胎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个绝对的概率问题。我们虽然看似主动选择了工作,爱人,生活,但这些背后仍然有概率会做怪。工作有好有坏,并不是所有问题我们都能预测与控制,爱人也许会变心,这种风险也是存在的,至于生活有时候更是狗血,我们永远不能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因为幸运与不幸都有发生的概率。

苏联,一个过去如此强大的存在,强大到让西方资本列强一度惴惴不安。它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抗衡或者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国家。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塔吉克斯坦人,乌克兰人,还有其他一些民族共同组成了历史上最大的社会主义联盟国家。虽然属于不同的民族,操着不同的语言,但是在社会主义思想的带领下,苏联一度高歌猛进。然而,哪里有极权主义哪里便有铁笼与死亡。苏联在斯大林的控制下变了味儿,于是劳改营变成了党的工具,成了政治迫害的温床。人们总是莫名其妙就到了劳改营或者被发配到边疆。苏联的解体是必然的结果,它不仅来自于西方势力的作用,更来自于内部的腐烂与斗争。一个国家的倒塌的最终根源只能来自于自身,外界力量只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就像一个人的崩溃也大多时候来自于自己的堕落一样。如果自身的精神之火不灭地话,无论其他国家有多强势也不可能彻底瓦解一个国家,这是历史教会我们的一个道理。苏联的极权统治和计划经济是自身灭亡的主要原因。

意识形态这个东西有时候真的特别可怕。昨天还是兄弟姐妹,今天却成为了仇敌,于是解体后的苏联,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互相残杀,残忍程度比纳粹分子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互相迫害,互相厌弃,扭过头就忘记了过去的兄弟之情。而个人生活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以至于在苏联解体后没有几个人过着正常的生活,人们或者身体带伤或者心灵被摧残,信仰被动摇,情感被淹没,没有一个人是幸免于难的。国家走错一步就会毁了一代人的幸福,而这也是概率问题。

宗教与偏见可以使家人之间反目成仇,更遑论不同民族。而恰恰宗教与偏见是最难调和的,所以人类活着就必然要经历这种痛苦。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总是周而复始的出现各种矛盾与偏见。天下大同永远是最不切实际和最遥远的乌托邦。

面对国家的剧变,一个普通老百姓应该如何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呢。也许将一切问题归咎于概率会好一些。又或者即便知道人生残酷的真相,还是应该要继续爱下去,活下去,认真生活是对生命最高的尊重。

《二手时间》小说读后感 篇4

《二手时间》使用采访叙述的方式,讲述苏联解体前后,1991年到2012年,前苏联在社会主义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关键转型时刻,普通前苏联人的挣扎、苦难,准确的说是生活,现在这些人是俄罗斯人、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乌克兰人等。2012年我已经上了大学,难以相信居然没有在任何书中接触过这些事,这让我明白灯下黑这个道理的先进性,它还适用于历史。

这本书中讲述的,有很多与我们所见所闻相似,甚至有些事相似程度100%。比如说,战时的民族压迫,大屠杀,战后的劳改等。同样的情节,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重现,应该是有其必然性吧。 我假设在特定社会环境背景下,人们 的处理事情的方式,对人、对物做出的反应是一样的,而千千万万个个体汇聚起来就是大势所趋,大势之下,有些事情的发生是必然的。就像书中描述,在战争中没有英雄,如果一个人手握武器,他就已经不是好人了,他就没有什么好事;就像骷髅岛中黑人中校,手握武器就会想着主宰一切。

在我看来,一切都将成过眼云烟,无论当时事件当中的 人多么挣扎,多么痛苦,都将会过去。而在时代中,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作为独立的个体,怎么迎接未来,怎么选择,活在当下的我们还是有选择权的。

《二手时间》小说读后感 篇5

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近四分之一世纪了,俄罗斯仍然在迷茫中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在西方世界对戈尔巴乔夫时代一片盛赞之时,多数俄罗斯人却似乎宁愿选择遗忘。在红色大厦的废墟上如何建立一种新的身份认同,不仅在俄罗斯,也是在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其他前苏联地区生活的俄语族群的精神苦闷。作者使用“二手时间”作为本书标题,寓意深刻,一言难尽。时间,真的能够重来吗……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杰作《二手时间》在试图滤去20世纪苏维埃人作为人类的特殊经历,然后质问我们:如果乌托邦引来了灾难,贪婪的资本主义模式把我们拖进万劫不复的深渊,我们破坏了环境,造成了精神的虚无,还留下什么路可以走?阿列克谢耶维奇从来不只是写她的同胞。她关照的是我们所有人……

《二手时间》小说读后感 篇6

1991年8月24日,前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总书记职位,同时宣布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同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并将国家权力和核密码箱移交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自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从版图上消失。

《二手时间》一书,就是讲述苏联解体后的二十年间,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作者是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通过口述采访生长于理想之下的旧苏联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通过生活细节和所感所想来展现深处关键历史时刻的社会现状。

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后的历史进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的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重新寻找人生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革,个人的命运在国家变革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前苏联人诉说着那个时期的秘密和对战争的恐惧,他们信仰共产主义,活在强大的国家严控之下,忠诚而压抑,这段影响深远的历史也赋予了人性的真实面孔。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俄罗斯人又重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也不再关乎梦想,他们信仰生存主义,体验了什么是资本主义,他们希望过着西方人一样的生活,而不再像他们的父辈们。

岁月不息,历史轮回,《二手时间》说没有谁是永久的胜利,成王败寇仿佛都是一时之争。

《二手时间》小说读后感 篇7

《二手时间》轻轻的揭开了苏联或俄罗斯的面纱:苏联解体后,民众普遍发现生活过得还不如斯大林时代——教授沦为商人、权贵则趁国有资产私有进程中饱私囊、普通老百姓的存款还不够填饱肚子。信仰普遍缺失,于是老一辈不断地回忆当年卫国战争(列宁格勒保卫战)最终赶走纳粹的日子。民族仇恨、冲突、屠杀甚至在莫斯科不断上演。在这个广阔背景下,还有很多普通老百姓感人的爱情故事。阿列克谢耶维奇表明,她并不是要评价苏联思想和苏联历史,更不想评价任何人,而只是形而上地描述一种人类的生活悲剧。虽然如此,我认为,根本在于制度改革并没有深入民心,“当时许多人都自认为是国家的良心,认为自己有权开启民智。可是我们对人民了解吗?”俄罗斯的民主是伪劣民主,并没有带来自由,相反,我们都知道,普京之后是梅德韦杰夫,梅德为杰夫之后相信依然是普京,二人转。“俄罗斯能在五年中改变一切,但二百年来却什么都没有变。仍旧是广袤的空虚,仍然是奴隶的心态……”

我觉得,作为一个读书人,是不能不去关心自身所处的社会、制度以及文化。读点历史吧,读点传记吧,起码读点纪实文学吧!?然而,痛苦也在于此,知道的越多失望也越多。像我这样的文弱书生更谈不上振臂高呼,敢于去斗争去牺牲——一触及自我利益,我也难免退缩,或者,说好听点吧,不必拿鸡蛋去碰石头。然而,对于制度所产生的恶,我觉得不能被蒙蔽,更不能做帮凶。

《二手时间》小说读后感 篇8

苏联时代的战争 俄罗斯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看得很揪心,脑袋里闪现着那些血淋淋 肮脏不堪的画面,内心的感受犹如看纪录片《二十二》,同情 怜悯 愤恨…也许每个时代有属于每个时代的印记,欣慰 庆幸自己所处的这个和平 温暖的时代…历史 是一种鞭策与警醒,该从别人的故事 反思自己的人生…

书中未修饰的20余个故事,读每一个故事时 幻想自己是里面的主角 该分分钟会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 不愿遭受这般折磨与苦难 存活于世…现如今的我们 生活得安逸 内心的承受力与面对生活磨难的勇气远远不足,对生与死未看透 但却看得轻,不知生死之贵重…

书的作者总结自己三十年的创作“以前我更感兴趣的,对我影响更多的是社会思想,是人类无法支配的天然力量;今天,我最感兴趣的是人类的孤独的灵魂空间中发生着什么。”人类的孤独的灵魂空间中发生着什么,好奇。

怎么去理解书名“二手时间”——今天的所有想法和所有语言全都来自别人,仿佛是昨天被人穿过的衣服…所有人都在使用别人以前所知、所经历过的东西。

《二手时间》小说读后感 篇9

苏联时代的战争 俄罗斯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看得很揪心,脑袋里闪现着那些血淋淋 肮脏不堪的画面,内心的感受犹如看纪录片《二十二》,同情 怜悯 愤恨…也许每个时代有属于每个时代的印记,欣慰 庆幸自己所处的这个和平 温暖的时代…历史 是一种鞭策与警醒,该从别人的故事 反思自己的人生…

书中未修饰的20余个故事,读每一个故事时 幻想自己是里面的主角 该分分钟会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 不愿遭受这般折磨与苦难 存活于世…现如今的我们 生活得安逸 内心的承受力与面对生活磨难的勇气远远不足,对生与死未看透 但却看得轻,不知生死之贵重…书的作者总结自己三十年的创作“以前我更感兴趣的,对我影响更多的是社会思想,是人类无法支配的天然力量;今天,我最感兴趣的是人类的孤独的灵魂空间中发生着什么。”人类的孤独的灵魂空间中发生着什么,好奇。怎么去理解书名“二手时间”——今天的所有想法和所有语言全都来自别人,仿佛是昨天被人穿过的衣服…所有人都在使用别人以前所知、所经历过的东西。

《二手时间》小说读后感 篇10

密集地看了几部作者的作品,中间有几度都觉得这种完全个体的、私人的、口语化的叙述是否真的有那么重要的意义、值得那么高的评价?因为不过是一个个普通人、用再平常不过的琐碎语言所讲述的自己的故事。而在看完全书,看完译者吕宁思的译后记,再仔细回想这一个个片断的故事所构成的整幅图景后,答案就清晰可见了。

就像有评论所说,这一个个故事虽然小到微不足道,却像一块块小的马赛克一样拼出了一幅完整的苏联解体后的社会状况,我们得以从这样一个个小点,去窥视它所反映折射的那一类人、那一种遭遇、那一个个社会事件,而其中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人性是复杂多面的、而每一次变革、每一种政策所带来的影响、对其的评价,同样是复杂的,唯一确定的就是所有单一的、绝对的看法,一定是不全面的。

这种看似简单的创作方式,其实背后是作者大量的基础工作、累积素材,然后再从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故事,才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不同身份、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在同一历史阶段的遭遇,才会对历史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看法。

书里虽然都是些普通人,有的人却对人性、战争、政治、改革有一些非常深刻的洞见,让人叹服。

《二手时间》小说读后感 篇11

《二手时间》出版于2013年,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痛苦的社会转型中普通人的生活。这里面采访的绝大多数是新时代的失败者,充满了对当下生活的迷茫、质疑。是万恶的资本主义毁了俄罗斯人的精神世界吗?从这本书中无法得出结论。我只从中读出,顺应社会潮流者昌。至于这个潮流是对还是不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对俄罗斯历史知之甚少的我,不敢评论二十年里这个国家是否走对了路,只想谈谈自己如何看待这些普通人在社会大环境下选择的道路。

在一篇篇压抑阴沉的采访中,《与幸福很相似的孤独》与众不同。一名35岁的女性广告经理阿丽莎,从小就更喜欢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在苏联解体后,她如鱼得水,追求自我,“上天不会这么简单地给你任何东西,一切要靠你自己”。在其它受访者眼中混乱、荒诞的时代,在她心中是“一切想要的都可以得到”、“你可以成为你想要做的任何人”的天堂。诚然,我从她的言语中感受到了她对爱情的怀疑和失望,但这又如何呢?

翻阅其它几篇采访,丈夫大多是酗酒而又家暴,妻子又被家庭束缚,几乎不可能摆脱这样的生活。而阿丽莎,在和已婚男人谈恋爱时依然保持独立,“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的事情”、“因为我是自由的:他打电话还是不打,来还是不来,抛弃还是不抛弃我?无所谓!”因此她在怀孕后也可以毫不犹豫地离开,独自抚养女儿。物质、精神的双重独立,是很多现代女性的奋斗目标。

顺应潮流的人,当然要活得轻松一些。《专政之美和水泥中的蝴蝶之谜》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无数过去的党员,争先恐后地提交自己的退党证明。很难说他们是见风使舵的小人。他们的理想并不是共产主义,只是自己目前能生活得更好。

但活得好不好是相对的。物质、精神在每个人心目中的分量不同。每种选择既是明智的,又是傻×的'。广告经理在追求独立的过程中丧失了对他人、对爱情的信心;退还党证的人否定了过去的几年、甚至数十年的寄托。

几个月前,我傻傻地问朋友“咪蒙是谁”,被无情地嘲笑了一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关注了她的公众号,读了几篇文章,以为是个年轻姑娘的作品,觉得三观不合也没有再看。偶然一次看到她的百度百科——“于韩寒杂志《独唱团》首期发表文章《好疼的金圣叹》”。

什么?七年前那本《独唱团》惊艳到了当时懵懂的我,而那篇《好疼的金圣叹》也是真的有意思啊。古代和现实融合交织,生下了一个漂漂亮亮的混血儿。虽然看不懂。

这怎么能是一个人呢?

再看一眼咪蒙的个人简介,文学硕士,专栏作者,南方都市编辑。她也不是什么二十多岁的小姑娘,而是个有着十多年写作经验的资深作者。她显然是自己选择了功利、选择了迎合大众蹭热点。她成功了。

“金圣叹说:我亦弃世。

“其实,这个时代配不上他。”

咪蒙说:我不弃世。我要赚钱、成名。

她热情地拥抱了这个时代。

再后来又看到有人惋惜她的才华。想起《爆裂鼓手》中的男主说:“我宁愿酗酒吸毒,34岁就家破人亡,成为别人餐桌上的话题,也不要腰缠万贯满面红光的活到90岁,但没人记得我!”

所以说,只要活成自已想要的样子就好。有时自己的想法和时代潮流不谋而合(如女广告经理),那么正好搭上一趟顺风车。有时没有那么好的运气,那么逆流而上或是随波逐流都是很好的。有一种心态比较奇怪。自己的理想在社会现状中难以实现,既不愿意改变想法,也不愿意奋起对抗现实,反而痛骂“都是这些的社会,处处不顺老子的心”。

《二手时间》小说读后感 篇12

读完《二手时间》,想起了多年前读过的梅列日科夫斯基作品《重病的俄罗斯》,这本获得了国际诸多大奖的口述纪实史作品,再次以复调书写形式,对底层无权无势普通人的生活血淋淋的予以记叙,当秩序崩溃后,曾经在同一个苏维埃下的各个民族,情同手足如兄弟姐妹,转眼变成了被虐对,抢劫,泄恨,报复,种族仇视,偏见的牺牲品,还有战场归来的伤残人军人,给他们心灵的创伤让他们难以有正常的婚姻生活,坚韧,慈爱又勤劳的女人……社会突然颠倒了,人与人之间不再有发至真挚的友情,人人对未来迷茫,不知俄罗斯明天何去何从,没了俄罗斯,他们也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正如《重病的俄罗斯》这本哲学小书引用诗句“抱着加锁的奴隶,唱不出高昂的歌”。

当我读到图哈切夫斯基用瓦斯毒杀农民,吊死水兵这段时,他在大清洗里悲惨的被当作间谍判处死刑并立即枪决,我一点也不同情,这些所谓的将军,元帅,都不知签署了多少杀人名单,害死了多少人,他们都是在杀人中被培养出来的将军,元帅或人才,“我不喜欢英雄这个词,在战争中没有英雄,如果一个人手握武器,他就已经不是好人了。他就没有什么好事”。“一个天真可爱的到老都不死的人。还是十五岁的小孩时,村里来了队红军,红军喝的烂醉来征兵,共青团员的他举报亲舅舅藏匿粮食,舅舅被砍成了碎片。不到十六岁他就参军,把富农拉到院子里风吹雨淋,烧毁酒庄,炸毁教堂,强迫神父扫厕所,押送富农的火车车厢里男人上吊了,小孩在喝粥一样喝屎尿。他自己结婚时不去教堂没有蜡烛和鲜花,挂的是列宁和斯大林画像,连妻子的一头秀发都必须剪掉,因为美丽是不正确的”。

大棒和偶像都是俄罗斯自己造出来的,就像木刻一样,想要什么,就能做出什么。在公共住宅里,很常见的事情就是互相监督和偷听,甚至鼓励亲人之间互相揭发。“我们坐在厨房里骂苏维埃政权,说政治笑话,读地下出版物。如果有人搞到新书,他可以在任何时候去敲开朋友的家门,哪怕是在凌晨两三点,他都是被渴盼的客人。我清楚地记得那种莫斯科的夜生活,特殊的夜生活。那里有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懦夫和叛徒……有我们自己的快乐。这无法向圈外人说清楚。首先,我无法解释我们为何开心,又不能细说别的……就是这样……我们的夜生活和白天真的完全不同,丝毫不一样!一到早上,我们就都各自去上班……”人们怕斯大林,因为许多人一生都在为应付逮捕与饥荒做准备。斯大林死后,人们才开始有了笑容,之前的生活都是人人谨小慎微,从没有过笑容。理想是废话和童话,成了杀手,理想兑现过程中,太多的阴谋,屠杀和迫害,人人活在恐惧之中,心神不得安宁。

“人们开始以‘纽伦堡审判’威胁共产党……可法官又是谁?不过是一批共产党审判另一批共产党,星期三退党的审判星期四退党的”。“我们为什么不审判斯大林?我来回答你吧:要是审判斯大林,就得审判我们自己的亲属和朋友,那些都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但“总是有这样的人,他们的心很黑。他们活着,但没有灵魂,他们只是医学上所说的心脏,而不是人类,对任何人都无情。 两个犹太小孩被善良的人们私藏在家里,最后却被人告密。两个小孩和私藏者被残忍的杀害。正应了文中的那句话:在战争中你会了解很多,人比野兽还要坏。是人杀死人,而不是子弹”。还有“就是有这样一种人:“红军”来了,他们就喜庆地欢迎;“白军”啦了,他们又喜洋洋地欢迎”。这就是俄罗斯人,变色龙一样的,他们与其说见风使舵,不如说满是怨恨。

严格的党纪和等级结构,反倒是起到了毁掉党的作用。所有人都在撒谎,结果生活变得更糟了。社会主义不过是一种炼金术的想法,飞速向前,但不知方向在哪里。官僚们从来没有信仰,没有原则,重要的是坐稳位子,长袖善舞,左右逢源。上一辈很想听到的是,自己经历了一种伟大和不平凡的生活,他们深信自己的信仰有价值。但他们真正听到的又是什么?四面八方都在说,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空话废话,除了导弹和坦克他们一无所有。一个女邻居,不久前,还彻夜排队购买阿赫玛托娃的诗集呢,现在却为有了一个德国咖啡机而开心,又有些不好意思:“我太幸福了!”马雅可夫斯基和高尔基的书籍都被扔进垃圾箱,列宁著作被当成了废纸。苏联诸神都成了废铁。

俄罗斯著名的诗人丘特切夫1868年12月10日写流传甚广的著名诗句“凭理智无法理解俄罗斯她不能用普通尺度衡量她具有独特的气质——对俄罗斯只能信仰”,俄罗斯之所以难以理解,就在于“我们所有的痛苦就在于,我们既是凶手,又是受害人-我们是同一种人”。“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人,还把所有的东西送给别人”。这就是典型的俄罗斯人,社会主义没有改变他们,资本主义也不会改变他们。不论是富有还是贫穷,人民喜欢痛苦,是为了苦难而存在,这是俄罗斯精神的焦点,痛苦是“个人的斗争”,是“救赎之路”。俄罗斯一说到幸福,就谈起世界大同,要把全球来个翻天覆地的改变!

为什么要支持叶利钦,他许诺说要剥夺官僚的特权,就这一演讲,给他带来了数百万支持者。“我们一度以为自由是很简单的,但后来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它的沉重。没有人教给我们什么是自由,我们只被教会怎样为自由而牺牲。自由的礼物给了谁,谁就会迎来不幸”。告别苏联,也告别了原来的一种生活。“未来没有站在应有的位置上”,结果就是“成为自由人之后,他们更要去寻找顶礼膜拜的对象……”这个国家的心态、潜意识和基因方面,都是个沙皇国家,所有人需要沙皇。“我希望再出现个斯大林……只要那里是苏维埃政权,哪怕是猪圈,我也乐意生活其中。即使是牢笼,也是个温暖的牢笼”在自由之外寻找自由,这就意味着甘愿被奴役。

俄罗斯的悲剧就在于知识分子不信神,这样他们一方面向往欧洲的文明,一方面面对俄罗斯又不得不崇拜人神,站在十字路口,哑然无语,既不能用权杖袭击野兽,也不能大坡基督不变的加锁。苏维埃这一抽象的利维坦,他伟大的使命就是把旧人改造为新人,在这个过程中,仅剩的自由也被彻底剥夺,一切交给了国家,一旦轰然倒塌,还有单一的经济结构,许多人必然不知所措,流离失所,哪些掌握权力,恰恰很快就能攫取巨额人民血汗,变为寡头。

恰如安德烈﹒别雷诗句“死亡和疾病车辙疯狂的飞驰而过消逝吧!消失于广袤俄罗斯,我的俄罗斯。

《二手时间》小说读后感 篇13

它是一群人的荣光和信仰,同时也是另一群人的噩梦和炼狱。真相远比想象中复杂,对一群人的同情偏偏就成为了对另一群人的残忍。战争哪有正义可言,拿起枪的都是刽子手。

上帝从来不关心小人物的命运,任他们像蝼蚁一般在历史的巨浪中漂流沉浮。一夜之间,曾经的信仰和荣耀就可以任人践踏,曾经的鲜血和汗水就变得一文不值,曾经的辉煌和胜利已经无人问津。你的信仰是你生命的全部,却变成了别人眼中的魔鬼。他们说,1917年的革命为什么会成功,简直就是把俄罗斯拖入了深渊。你说,是我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没有父辈的胜利,你们还是二等的斯拉夫人。他们说,那是一个可怕的时代,我们要民主要自由,要填满货架的面包。你说,那是我伟大的祖国,我用我的生命保卫过她,用我的青春建设过她,是戈尔巴乔夫出卖了她,是那些叛徒们出卖了她。但他们没有经历过,他们不会懂,在他们的眼里丰富的物质才是生活,而在你眼里他们只是一群没有信仰的可怜虫。

1991年12月25日,一个伟大的帝国崩塌了。

《二手时间》小说读后感 篇14

看书看多了总有这样的感慨,历史总是轮回,上演过的一出戏,不知何时就再轮番,情节不变,舞台另置,演员亦换。或者还有这样的感慨,小人物不过是大历史中的一粒沙,不仅沉默无处打捞,还要随波逐流,往哪里走全不凭自己,个人掌不了自己的命。

阿列克谢耶维奇把这两种故事融在一起,在《二手时间》里,这位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用她真实的采访记录讲述大时代中的小故事。所谓“二手时间”,是说曾经的历史时代又在当下重演,那些消失的又来了,鬼魅般再现。然而,人们还记得它曾经出现时的模样?阿列克谢耶维奇用类口述史的方式记录过去和当下,还原一手,也就有了二手,让读者亲见那个远去,却又可能归来的时代。

这里有各式各样的故事,有苏联解体时人们的狂欢与落寞,有面对新俄罗斯困境的失望与憧憬,有俄罗斯犹太人备受歧视的无助,有对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血腥仇恨的毛骨悚然的记载。人命如草芥,死亡看起来稀松平常,任何身份在恐怖时代里都可能成为某种遭至祸害的标签,书中那些灰暗的故事,让人不免低落,逃离似乎才是不变的主题。

然而,任何悲惨时代中也都能寻到人性,如灯塔般,给暗夜中的人以力量。那是不论何时总有闪现的人心力量。不顾亲友反对和种族问题,因为爱情,执意要在一起的异族青年,在集中营中也有愿意拉你一把的伙伴,为了告别极权而走上街头的普通市民。俄罗斯民族似乎满含着苦难,却又能在这其中饱含坚韧,虽然命运总是一再而三地显露出不可测和令人叹息的绝望,接受它。

这是本在中国政治正确的书,因为它有不少笔墨都在写苏联解体之后,民主降临,寡头横行,政治再次被少数人把持,普通民众面对生活质量下降的失望。译者吕宁思在介绍这本书的时候曾说,中国人会对书中的故事有同感,因为我们也在思考类似的问题。如果将苏联的改革实践看成一场实验,今天的俄罗斯当然不是一个好结局,不仅经济衰退,而且政治重新又走回老路。因此,除了动情的故事之外,《二手时间》给人的思考是,社会应该怎样走,才能避免重回俄罗斯式的时代,简单的口号式的瞬间变革已被证明不是个好结局,那些对民主的幻想或许应该包含更为深刻的建制安排。

当然,最重要的首先是记住它。更前一步的是,能够讲述它。当越来越多的类似故事被淹没在历史的灰尘里,没人关心这个国家过往如何,那关于未来的憧憬也真可能演变为一场梦幻的想象。如果历史的一再循环是因为人性的弱点总是如此,那么告别过去的好方式是,不仅仅把它封在一个不可触碰的角落里,而是直面它的肮脏和不堪。

正值十一,深深祝福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