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通用14篇)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通用14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1W 次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通用14篇)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1

她为什么要渴望一个不爱她的人爱上她,而不是渴望自己不再爱上一个不爱她的人?

因为这才拥有爱的意义啊。

刘瑜的文章不同于一般的鸡汤文,她的话总能击中我的心坎。放下《送你一颗子弹》,抬起早已苦涩的眼睛,周围一切突然变得模糊,只见稀稀疏疏几个人埋头奋笔疾书,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

季节的转换也给世人带来了变化。尤其是从冬至春这段时间的推移,因大自然于大地积蕴万物之精气,也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和心灵。春节假期过后,校园一片生机勃勃,每个青年男女都跃跃欲试打造全新的自己。

“人的一生无论看上去多么波澜壮阔,在到达回首往事时,却显得格外平庸,仔细想想当年无比自豪的自我突破其实就是那么一回事,当时还自己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当然,哪种活法都会有遗憾,不过,至少不应该在临死的时候,才想到“糟糕”、“应该早点做”等等悔不当初的话。”我也坚信及时行乐的观点,这个老子的中庸有相同之理,人生苦短,在不伤天害理不违法的前提及时行乐。

这本书能带动读者一起响应苏格拉底先生的号召,去实践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这句话的山寨版说法是: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存在感总是与痛感联系在一起,而安全又总是紧挨着麻木。痛就是爱的那么一个小容器。所以幸福是相对的,正像美也是相对,没有丑哪来的美?我其实并不孤僻,简直可以说开朗活泼。但大多时候我很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总觉得不如一个人静静看一本书,我在暗,作者在明,我处在一个完全安全的位置与作者交流,而与现实的人总要顾及各种所谓的人际关系。更糟的是孤独具有一种累加效应。同样重的东西,你第一分钟举着它和第五个小时举着它,感受当然不同。

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的怜悯。以我现在的生活经历经验并不能完全认同罗素的总结。只知道人总得热爱一点什么吧,据说,人活着,是要有精神支柱的。

刘瑜写道,马克思说了,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那么生活,是不是也可以分为“简单再生活”和“扩大再生活”呢?吃饭睡觉买日用品,那都是为了维持生命的“简单再生活”,我向往的是“扩大再生活”。看一本好书,发掘一个好cd,看一个好电影,写一篇饱满的文章,进行一场会心的对话,跟好朋友们吃一场欢声笑语的饭,这才是“扩大再生活”。放弃并不难,关键是for what。惭愧的是,大学生正是进行扩大再生活的最优势年龄,但是反观自己,大部分时间是在简单再生活吧。

多年以后,离开学校之后,想到岭师时,我会想到什么呢?大概是抬起苦涩的眼睛环顾图书馆引来一阵眩晕的感觉吧。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2

以前写文章之前总想着起一个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名字,这样才会自认有成就感以及很有文采。都说读书笔记这东西不时兴了,可是如今的我越发觉得读书笔记才是洗涤心灵的灵修方式。首先,它免去了你起名字的烦恼,其次你的文章中可以大量自然且明目张胆的出现该作者的文章段落,因为你是带着崇拜的心去引用,而不是龌龊的抄袭,最后你会借由别人的思想进行自己的思想革命。

刘瑜,真是一个神奇的女人呀,她怎么一面可以像个好学生那样在学业上取得了那样的成就,一方面又像个顽皮的小孩一样拒绝长大,拒绝一切外界的浸染,而遗世独立呢?她的成就保证了她可以为所欲为的进行着她的那些小梦想,小心思,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却又给人可以迷恋的力量。《送你一颗子弹》是早就听说过的好书,各大贩书网站都一致好评,不管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给予了高度肯定,我一度很怀疑这本老少皆宜的小书是炒作的果实,但当我烦乱时终于下定决心读读强大女人的随笔时:我不禁一身冷汗,因为幸好,我没有错过一本好书,对我影响如此之大的一本书。

整本书分成了五个部分: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就我个人浅薄的程度而言,我最喜欢“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这两个章节,或许这与我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有关也说不定,这一阶段面临毕业的学生症候群以及面临找工作的无经验惶恐论,目前我对我人生意义的迷失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所以突然有人告诉我人生意义本身就是不可知,顿时我就松了一口气,呼~我找到了解脱的出口。而面临爱情,我根本就是不抱有期待的,面对着一个个相亲的对象,我找寻着最适合的那个,可是当我找到了之后,我发现你必须先忍受得了他的说话方式才能真的容忍自己与他过得下去日子,此时这一句“爱情之不可能”便又为我的爱无能找到了释放的出口,我想:啊,不光是我,每个人都经历着不可能存在爱情的感情,所以我与生活做的不是妥协,而是我过的本就是生活。

说到这时,我不禁看了眼外面的天空,只看到窗子对面层层的高楼,以及永远不会通透的蓝的沈阳的天空,我好似又变成了那个悲观的自己,看不到我想要看到的瑰丽的未来。最近特别爱听汪峰的《光明》“也许迷途的惆怅会折碎我的脚步,可我相信未来会给我一双梦想的翅膀,虽然失败的苦痛已让我遍体鳞伤,可我坚信光明就在远方。”都说失意以及没有归属感的人都爱听汪峰,他总给你编织一个梦,让你还会傻傻地面向未知的荆棘,会依然盲目地相信自己就是传说中的骑士,不会有诺曼底登陆,不会有复辟王朝的阻挠,你会从一个平民变成一个坐拥天下的拿破仑,嗯,或许会吧。

我会慢慢地细细地品这本书,就想我愿意慢慢地品味我的人生,跟着任何智者与清醒的头脑。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3

其实第一眼见到这书的封面时,我很疑惑。“送你一颗子弹”跟“吃我一个馒头”意思一样吗?当我仔细地将这本书阅读上两三遍后,我恍然大悟般地发现,“送你一颗子弹”和“吃我一个馒头”的句式极其相似:其中馒头代表拳头,而子弹代表的可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食粮或通关秘籍之类的东西,这就要看不同人的理解能力了。

当我继续深入这一篇篇文章时,我逐渐发现这是一部集合了许多生活随笔的书,大事小事坏事好事爱恨情仇贪痴妒嫉江湖恩怨角逐门户明争暗斗皆有所录。手法随意,个性天真,充分体现了人性的真实,不添半分修饰,不掺半分虚假。当然这样说可能太过夸张,不过这便是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我就曾想写这样一本书,《送你一颗子弹》便是给我一个很好的典范。

就这样,我合上书,静静回想刘瑜给我留下的印象:另类,疯狂,有才,开放,虚荣,敢爱敢恨,敢把想说的说出口……这一幕幕在我心中组成了多么真实的人性。我们的七情六欲,把持执着,就像光的七色——红橙黄绿青蓝紫。当我走在人生长达几十年的路上,走在这条坎坷的路上,一点一滴地染上这一丝一缕的颜色,把它们在身上拼齐。我们本应拼到最后,但有人执着了,走到一半即放弃不前,以不应该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要的是走到最后,当我们面临生命的终点时,我们身上的七色突然融合,变成耀眼的白光,一切即看开了,放下了,死亡之门变成了净化之门,这样想可以多一分期待,少一分恐惧。其实这就是返璞归真,人性的最高境界,我所追求的境界,我愿众生能即的境界。

从丰富的想象力中跳出来,这本书能指点给我什么?我下一步改变的目标?治疗个人精神病?都不是。一本书既然写出来,就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而它告诉我:不必再虚伪的掩盖。“也许在别人眼中,我是多么不靠谱,聪明抑或是肮脏,而我要大喊出心中的那句话:做自己的,让别人去说吧!”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4

当我刚翻开这本书时,我对她写的许多内容是没有兴趣,因为最开始我有些看不懂,但当试着跳过几页看不懂的,才发现其实这本书会告诉我很多道理,便有了想看完整本书的兴趣。

在书中,那些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作者从身边小事说起,以微见着,引人深思。

我喜欢作者刘瑜在书中写到:“在辽阔的世界面前,一个人有多谦卑,他就会有多快乐。”这句子告诉我一个人做事做人越是谦卑,他得到快乐会越多。

书的名字中“子弹”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意思,在书中我一直寻找它意思,后来我猜想子弹也许是一些精神方面的东西。当我读完整本书时,我逐渐发现这是一本集合了许多生活真理的随笔书,书里大大小小、好与坏、爱恨情仇、江湖恩怨、明争暗斗的事都皆有所录,它很多都内容充分体现了真实的人性。

当我看完整本书后,作者给我留下一个深刻印象:开放、有才华、疯狂、敢爱敢恨,敢把想说的说出口,这是现在许多都做不到的包括我,这种形象多么的真实。从书中,我也明白了许多事理,比如她写的:“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让我知道,不需要妥协与命运,命运是不属于我们的,我们是属于自己的,而未来是可以通过自己努力而改变的。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5

这是一本作者的生活随笔,用批判性思维和调侃性语气记录身边的事情,记录自己的思考。特别赞成作者说的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的生活色彩。

感觉作者是认清了生活的悲观本质,并把它撕碎揉烂之后用嬉皮笑脸的语气描述出来的。

看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个碎碎念的朋友聊天,这位朋友幽默,风趣,说话毒蛇又一针见血,并且还十分的接地气。惊讶于她看事情的态度和角度,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比如提到亲密关系和小圈子时,她认为有一个小圈子固然可以相互取暖,但是结果是往往是大家集体“坐井观天”,有时候温暖也会成为压迫。

不同意她的所有观点,但钦佩她的直白与坦率,大概就是那种能够快刀斩乱麻把自己内心的小九九全部描述出来,有时候我们纠结、徘徊、迷茫,但是却什么也表达不出来,而作者每次都能够用简单的几句话或者平平无奇的几个比喻就把这种状态阐述出来,比如用打哈欠来描述花开的动作,用粥和蜜来形容时间,用种一棵树形容自己的长住……

特别喜欢她说的:文字不是我记录生活的方式,而是我体验生活的方式,因为书写的过程拉近了我和被书写对象的距离,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现了五官和表情。

这就是我喜欢写的原因呀!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6

作者作为一个高端的知识分子,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描述什么大道理,而是很真实的写着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在很多方面都写到我心坎里去了,觉得这描述的就是某方面的我,我也会这么干这么想这么做。

学习焦虑是每个人都会有吗?在以前我觉得作者这种水平的人,一定是把学习当生活的。可是他也和普通的我们一样呀,不学习就会焦虑,制定完学习计划又不能按时完成。是不是只要坚持学习的想法,长久下来也会慢慢积累成长呢。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看书的功利目的就有些强,会不能很好地享受这个过程。我想在之后慢慢的改变自己的想法吧,学习是必要的,但是不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变得必要。

有时候会对自己有很多的想法负担,觉得自己这不好那不好,觉得自己这里比不上别人哪里比不上别人。我想接受自己这样的性格,不觉得自己自闭、内向是不好的。虽然我内向,但是我也喜欢美食、喜欢新鲜、喜欢尝试。内向和美好生活没有联系,开朗不代表能更好的体验人生。转变自己的心态吧~给自己一点赞美和信心。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7

十年前的一本书,到现在,整个中国可能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也从剑桥回到清华。第一次接触到刘瑜的书,应该是在大一,那个时候匆匆打开,也匆匆合上了。

再次打开这本书,是在新华书店,读了前面两页,觉得尚且还算有趣,花了几个小时也就读完了。书里的某些观点可能是我有在思考过,但是作者将其写了出来。

作者所过的一种生活,正是我一直想过的,但是我远没有她这么优秀。但是怎么说,有时候没也是有赶上时机。其实大学的时候,我就在思索孤独的意义。高中时代的我的确是孤独的,但是那个时候也不知道如何与其相处,总是僵硬。再后来到了大学,孤独只是和成长交融在了一起,一个人的目标更明确,倒是也结交了三五好友,也不算是孤独。

孤独就孤独吧,只要是行走着,就不是孤独。读书的意义在于什么,读书的'意义在于让你思考,思考的内容和方式决定了你这个人处于什么样的层次。

这是我想说的,接下来希望你好好读书,别抛弃孤独。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8

有趣、有种、有料,这就是刘瑜笔下的各种牢骚。

如果可以,我愿意自己的交友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得有趣。你可以是三坏学生,也可以是三好学生;你可以是罪犯,也可以是法官;你可以是同性恋,也可以是异性恋。但你不可以无趣。可惜呀……刘瑜不常有呀。

风趣幽默几乎贯穿了整本书,而且作者笔下的文章有能力让你不由地竖起拇指或者中指。作者可以聊宇宙洪荒,也可以聊鸡毛蒜皮。套用吴宗宪的一句话糙理不糙的话——可以从外太空聊到内子宫。

刘瑜曾说她之所以喜欢美国情景喜剧和脱口秀,是因为其中的对话特别聪明,稀里哗啦噼里啪啦地聪明,那小机智小幽默,那路线,那速度,那弧旋,那扣杀,比乒乓球冠军决赛还好看。

而刘瑜的文字不但蕴含着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而且处处抖着女人的小机灵、小幽默,可恨又可爱,扣杀起来还不让人呼吸,酣畅淋漓。

但作者说自己作为一个无限悲观的人,她常常以嬉皮笑脸的语气来描述这种悲观,以掩饰自己还死皮赖脸活在这个世界上所带来的尴尬。

让我想起了权利的游戏里小恶魔说:没人爱我,所以我总是讲笑话。

这是刘瑜多年的生活随笔,所以是一锅大杂烩,关键是好吃。在后记中,刘瑜说自己重读以前的文字,发现原来还读过这本书,还认识那个人,还有过这样奇怪的想法……沉没的世界重新浮现,就像捡到满大街的钱包一样捡回无数个过去的自己。

在微信读书的日子也也让我有类似的共鸣。在微信读书,你可以随时随地地把自己当时或一时的想法抛出去。而微信读书的好处在于当有人给你点赞时,当时的那些想法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又回来了。我一般会再看一下这些泼出去的水,有时也会产生捡到钱包的惊喜与欢喜。同时也感谢你的点赞——我可以赞美你慧眼识英雄吗?坏笑好啦,不聊啦。开饭咯,餐前来点开胃菜。——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是否能凑在一起说别人的坏话。——我这个人很爱笑,而且是一点也不偷工减料的那种笑。——我直视着他,脸上准备好了一个热气腾腾的笑容。——不就是牙一咬,心一横,笑一个嘛,有那么费劲吗?——自从有了饭扫光,我的饭碗就找到了爱情。在饭扫光的感召下,一个猛子扎入我的大白米饭中。当我再把头从空空如也的饭碗中抬起头来,这个世界已经因为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而变得温情脉脉。——过于隆重?我还觉得这个充满了规则和潜规则的世界里过于啰嗦呢?——去办公室,回家。回家,去办公室。生活变成一个没有留下任何指纹的犯罪现场。——我呆若木鸡地坐在椅子上,脑子里一摊淤泥,过了好久,咕咚,冒了一个泡。最后,送你一颗子弹。最后的最后,送你一个刘瑜。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9

最近读刘瑜的随笔,一个政治经济学博士。一个旅美学者、一个70后、一个女人。一个学生。这个女人有如此多的身份。可是读她的文字仍然平易近人,风趣幽默,不矫揉造作。尤其惊奇的是对于生活,对于政治,对于世界,她大脑中不时闪烁的火花,竟然和我如此合拍。

一个从小生活在中国的三好学生,在20岁之前完全没有去国外的机会。本身柔弱女子,在中国的传统社会环境下,十有七八本已丧失独立观点,转而成为整个体制的附属品。可是她的思路是如此清晰,如此全面。她不为体制辩护,不为西方自由民主摇旗呐喊。她就是在思考自己国家的出路,思考自身内心灵魂的优缺点。好像是一个完全的局外人,不为整个社会所动。但是冷静的表面,她对中国的未来应该是满腔热血的。

不单单是政治,她在思考自己的灵魂的时候,说每个人内心地下。都有间歇性的热爱生活,间歇性自闭的倾向。在国外的生活应该是孤单寂寞的,她就将目光从外面收回自己的内心,拷问自己的灵魂。正是因为孤单所以有机会面对自己的不堪,种种的不愉快。自闭,自卑,自恋种种的小情绪铺天盖地。孤单会使你接受外面的信息减少,可是它使你的感觉分外的敏锐,加深了你的内心体验。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深刻而清晰。人孤独的时候就是会这样,上帝往往会打开一个窗户,让你看看你平常不注意的世界。常人面对爱情的时候,往往患有爱情饥渴症。正如一个人饿了几天几夜,即使是一颗烂苹果也是使你饥肠辘辘,辗转反侧。可是当你吃下那颗苹果,饥饿感消失了,你会发现这颗烂苹果比之于山珍海味确实很难令你满足,你就会懊恼不已,很难再心生好感了。她最后一句话说:“冲动往往能给你带来短暂的快感,可是远离则往往是一种操守。'令我感触颇深。

读刘瑜的文章不是喝心灵鸡汤,我对心灵鸡汤有一股本能的抵触。那种往往流于肤浅的文字和讲课授道的傲慢感令人恶心。刘瑜的书就是一把小匕首,锋利而不致命,令人清晰地感觉到痛。她就是压抑住自己内心的冲动,不冲动也不懒惰。脸冷若冰霜,心热血澎湃。这应该是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态度。

敬佩之感油然而生,面对整个中国复杂反复的现状,整个社会变革的大潮已经拍岸如雷了,留给当权者徘徊转圜的时间已经不多。这时候往往考验一个人的良心。坐而论道,空谈理论已经令人懊恼,可是整天愤青不已,揭竿而起也不是最优选择。还是希望的公共知识分子成长起来,探索社会出路,减少社会付出的代价。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10

刘瑜说,"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假若某天你置身于一座孤岛,你是否能够不急不躁地跟自己共处呢?

我们的身边充斥着浮华与喧嚣,大家庸庸碌碌地生活着,看似都在追求却浑浑噩噩、茫然无措。但在这群人中间,一定会有一个闪闪发光的灵魂。如果你足够幸运,你就会遇到他们。因为当他们谈论起梦想时,透过他们的眼睛,你会发现他们眼里绽放出的光华,那是对梦想一直不变的热爱,那是燃烧生命的颜色,他们的灵魂也因梦想而越发璀璨。

渴望追逐繁星般璀璨梦想的人,漂泊是他们的必经之路,也许是身在异乡所感受到的孤独无依,也许是执着追梦的心饱受嘲讽。但是,这些身心的漂泊对于他们而言,并不值得一提,因为实现梦想的过程本就是一件美妙的事情。那些磨难与挫折都会在追梦人的赤诚之心下,化作无尽地动力,支持着他们前行。当你找到了自己的梦想,认准了前行的方向,你就会浑身充满力量,并不会感到盲目与无聊。

白落梅笔下"对营营名利视而不见,却为山林的一朵无名野花,而心动不已"的人,说的正是他们。查尔斯在人人都追逐名利之时,只一心为实现绘画的理想而努力。他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地位、美满幸福的家庭,在追求绘画的道路上身体饱受贫穷与饥饿的折磨,心灵却甘之如饴。

刘瑜在她的书中写道,"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我们总是说成人世界太复杂,并非大人的老成世故作祟,只是他们内心感受的敏感度在不断地降低,心渐渐被生活琐碎磨砺得坚硬无比。而当你拥有了一颗敏感多情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美好的眼睛,世界就会在你的面前开启它那不轻易示人的一面,并非大多数人看来的无聊乏味,而是充满了令人雀跃的快乐与幸福,是你渴望一生追求的美好世界。

人生苦短,在这渺小的一生中,你会为世人留下些什么?又会被多少人所记住呢?想想这些,也许你就会觉得看似无聊的生活其实充满了值得努力奋斗的精彩。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11

刘瑜这本书,当时吸引我的是书名,觉得很有新意,想看看讲的是什么。看了下目录,发现记录的是一些生活随笔,很贴近现实生活,一篇一篇的生活随笔十分短小,有着对读书、人生、爱情、理想、政治、社会的深刻思考。

很难想象这样的文字出于一位学政治的女博士之手。慢慢读进去,便惊叹于作者学识如此广泛,历史事件、文学书籍、政治社会理论信手拈来,文笔时而细腻丰富,一草一木,一事一人皆能牵扯无限思绪,引出不断遐想,如一股清泉缓缓注入,透彻人心;时而辛辣老道,眼光犀利,抽丝剥茧,总是一语,在你没反应过来之时于现象中毫不留情地直抓本质,真如一颗子弹,爆裂而出,直击人心,令人酣畅淋漓!

在此特意选三篇能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文章,摘录如下。

在《有关的和无关的人》中,作者写到自己在闲来无事的情况下清理手机通讯录,发现了一大堆根本没有太多交往的人,这些都是一些若有若无的人,认识的越多,忘记的也就越多。而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都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的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

在《一天长一点》中,作者认为马克思把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生活也是如此。吃饭睡觉买日用品是为了维持生命的"简单再生产",而看一本好书,发掘一个好CD,看一个好电影,写一篇饱满的文章,进行一场会心的谈话,跟好朋友吃一场欢声笑语的饭,这才是"扩大再生产".可悲的是,一些"简单再生产"往往霸占了我们的"扩大再生产",那些不得不做的事隔断了我们与自己想做的事。我想,很多情况下确实如此,毕竟时间是有限的。"但至少人可以选择调整和改变,通过合理安排,通过把自己的事情分为第一类事务和第二类事务差别对待,"扩大的再生产"还是完全有实现的可能。"

在《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中,作者提到了自己的孤独生活,她说这需要像适应残疾一样去适应。在长期的孤独中,就像一个圆点脱离了坐标系,有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思考的问题是否真的称其为问题,你时常看不到自己的想法中那个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巨大漏洞,你不知道什么是大,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小,你不知道什么是白,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黑。但就在这样的圈子中,多年来仅仅凭着自己跟自己的对话,我也坚持了思考,保持了表达欲,可见要把一个人的意志的皮筋给撑断,也没有那么容易。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12

作者刘瑜现任教于清华大学,这本书是她日常的生活随笔。翻阅此书,能够感觉到作者是一位豪放不羁、豁达大气的女子,她的文笔犀利、语言幽默,书中无不透出她睿智的洞察力,以及她对政治、生活、情感、人性各个方面独到的见解。在本书中,作者用自嘲的方式讲述了生活中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让人看得酣畅淋漓,甚至是拍案叫绝。读完此书,让我感觉到,一个人能够把平平常常的日子过的有趣,真的是一种能力。

下面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语言描述生动、幽默、诙谐的片段,细细品读,值得我学习。

词语洁癖:还有“高尚住宅”这个词。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的时候,我心里骂:还有“卑鄙住宅”不成?请不要跟我提起“乔姆斯基”。我真的讨厌他,更讨厌精神上的狐假虎威。跟“乔姆斯基”一个系列的词汇,还有“现代性”、“权力装置”、“范式”、“新左派”……谁要拿这些来跟我吹牛,我特想派吴君如去扁他,并且叉着腰骂道:你小子学什么不好,学那些干嘛!

有关的无关的人: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这一切,据说都是“因了冥冥中的缘分”。

学习焦虑:据说我们生活的时代“知识爆炸”,这就注定了我的“学习焦虑”还将是不治之症。刚学习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最近的和平协议,它们又打起来了。刚知道津巴布韦是非洲经济典范,那里通货膨胀率又达到1000%了。这边刚开一个威尼斯电影节,那边又要开多伦多电影节……就这么一个小破村,每天发生的事情让人眼花缭乱,小姐我踮起脚尖往前看,也只能看到舞台角落里的一小点演出。

对猪头肉的乡愁:以前余光中好像写过一首诗,叫“乡愁”,邮票船票什么的。我的乡愁没那么诗意,都很具体,比如中友百货的夏季打折,比如肆无忌惮地闯红灯,比如中关村附近的盗版光盘,当然,还有重要的一项,就是吃猪头肉。

干一行恨一行:没干的工作总是魅力无穷,一干之后必然索然无味。当记者舞文弄墨,他们觉得挺好,但一干之下,方知焚膏继晷、呕心沥血,实在不是人干的活儿;做买卖似乎也不错,大把挣钱,大把花钱,何等潇洒,但商场如战场,尔虞我诈、你死我活,比爬格子还险恶,不干也罢;歌星神气,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苦”,太苦;球星牛气,跑跑颠颠,一边玩儿一边就发财,但太累;那么当官儿?那可是一本万利的营生,但一入豪门深似海,今天你算计我,明天我算计你,不是搞掂别人,就是被人搞掂。

爱情饥渴症:爱情饥渴症最大的临床表现,就是迫不及待地将随便什么落入手中的“食物”都飞速地,看都没看清的东西,直接往肚子里塞,能有什么好结果。那霉包子也好,烂苹果也好,看见你跑得这么快,吞得这么急,肯定要沾沾自喜。自然而然地,他要把你的饥饿感误解为他的内在价值。我是不是很牛啊?是不是很酷啊?是不是有种我自己都没有发掘的神秘魅力啊?霉包子、烂苹果照着镜子,抹着自己的大背头,越看越得意。不行,既然我这么牛,有这么神秘的魅力,哪能这么轻易就出手?

但是不要只是因为你是女人:女人爱起来哪里是伤风感冒,上来就是肿瘤,良性的也得开刀,恶性的就死定了。更可气的是,她就是不爱的时候,也要把“不爱”这件事整成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天天捂着心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那窝囊样,烦死我了都。

五个女博士:虽然整个社会都笑话女博士,说什么“女博士丑”,“女博士呆”,“女博士是第三性别”,我们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靠,偏要是美女。气死丫们去。

此书有一种让人心情开朗的魔力,一个有气场的人,连文字都是满满的大气,让徜徉在文字中的我,也感觉到一点点能量,书中无不透露出作者的真性情:成熟、另类、豁达、敏锐、敢想敢说,有知识有境界,而且气度非凡。发现生活的乐趣,就在于此。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13

今早读完了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有所感悟。

这本书主要记录了作者的一些生活随笔,掺杂一些政论时评。作者的字里行间颇有一些专业(政治学)特色,我猜,作者实际并不如文中所透露的,没那么热爱专业学术研究。

读此书,一方面让我对国外的大学和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让我和真实留学生的生活有了一次亲密接触,也随着作者的讲述,长了许多知识。

对于政论时评我并不是很热衷,甚至有时候并不能很好地和作者交流,我喜欢的印象也更深刻的,是作者的生活随笔部分。其实我一直很想知道,比自己更优秀人的大学以及留学生活细节和我的大学生活细节究竟具体有哪些一样和不一样,我们的想法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从高考踏入大学校园的我们,起点并无太大差距,最终的发展却相差甚远?别人和我是怎么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地拉开差距的?读此书,让我捕捉到了些许我们成长中的细枝末节的异同。

跟着作者思想的脚步,我也对自己的思想完成了一次小规模的更新,同时对自己的人生和际遇也有了些许宽容和内心的平静。我认识到,其实有很多像我一样不甘平庸的学生,比我优秀的学生,也有各种各样不顺心的人生际遇,也有生活、学习、工作、爱情、婚姻上的思考和烦恼。并且让我开心的是,也有一个和我一样的人,每天都在反思和思考自己的人生,她告诉我,我自己不是异类,我的每一个对自己的反思和思考都是有价值的。

正如作者后记所说,“对于记录生活和世界,我有一种强迫症式的癖好。在一定程度上,文字不是我记录生活的方式,而是我体验生活的方式,因为书写的过程拉近了我和被书写对象的距离,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现出五官和表情”,这突然让我想到,也许当我也不确定自己内心的想法时,把发生的人和事写下来,能够帮我理清思绪,这何尝不是一种让自我更接近自己内心的有效方式呢?和作者一样,我也记性不太好,我也喜欢记录生活和世界,而我最直接的目的,是让我生命里无形如流水的时间,转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的物,从而获得时间带给我的安全感。

作者说,“对于记忆力短路的我来说,如果没有这些文字,这几年的生活很可能人去楼空,查无实据。但因为这些记录,我有了一个小小的个人历史博物馆”。我也想通过对自己生活、学习、工作、心路历程的点点滴滴的记录,成立自己的人生个人历史博物馆,这光想一想,就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如作者所说,“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人生是一场旅程,充满了不可知与不可能,不管认或不认,自己的未来都无法预知,自己的人生也可能并不会按既定道路稳步前行,但活在当下,掌握当下,活好现在,珍惜现在的分秒,你的未来,定不负你!

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条通向自我拯救的道路,也包含着我相信生活值得热爱的善意。

希望有一天我回望自己,也像作者一样,“我看到的,是一只昆虫努力砸中自己的每一滴雨,相信如果自己观察得足够认真,每一滴雨里都有通向自我拯救的道路。如果这企图愚蠢,这愚蠢中也包含相信生活值得热爱的善意”。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篇14

借着暑假有足够空闲的时间,我阅读了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这本《送你一颗子弹》是一本不错的书,这本书记叙的是作者刘瑜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作者随笔而起的文章,我觉得全文的风格有点凌乱,在这本书中,刘瑜写到了爱情,室友,书,电影和各种各样的人和等等等等的事,大到政治,小到尘埃,从她自己的生活小事中,总结了不少人生的感悟,以小见大,即便是深奥的政治哲学,她也能用普罗大众的语言向你一一剖析,丝毫不见印象中大学高材生的刻板和严谨,作者刘瑜的随笔表面看上去是些鸡毛蒜皮,鸡零狗碎的事,但实际上是对食物,人生,政治等等的深刻思考,让人感到畅快淋漓回味无穷,至少我个人或多或少也是受到了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我觉得这是一本十分有意思的书。

《送你一颗子弹》中一共有一百多篇大大小小的文章,有几篇我觉得十分不错,甚至跟我待人处事的方法也有所相似,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学习焦虑》这篇文章中,读者多多少少一定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对啊,我们身处在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信息爆炸,人炸的时代,更可怕的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而如果我们不及时学习,不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我们将会落后于世界,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必须知道这个“小小的村落”中发生的大事小事,因此我们便会患上作者在文章所说的“学习焦虑症”,这个道理在我们学生之间使用也是恰到好处的,上面说了我们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那我们中学生要学习的东西自然就会更多,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等各种科目的知识活生生地塞到我们的脑袋,你可以不理解,也可以不喜欢,只要在考试中你能熟练地把这些知识写在试卷上你就是一个好孩子,在学校中每个人都想获得好成绩,成为老师眼里的宠儿,尖子生,成为同学们的追捧对象,就会出现学习焦虑的情况,明明在球场上跟朋友们挥洒着汗水,挥洒着青春,突然看见跟你成绩竞争很激烈的那位同学捧着书向教学楼走去,这是你一定会想,哎呀这个家伙这么努力学习我却在球场上打球,不行,我一定要回去学习,然后你就会借着各种借口回宿舍冲凉然后快步跑回课室学习,别人在学习,你却在玩耍,这期间你一定会感到焦虑,怕自己会落后而别人也一起加入这个疯狂的学习大军之中,即使你对学习一点都不感兴趣,久而久之你的个性会被吞噬,热血就会被冷却,就会陷入一种无止境的恶性循环中,而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事实,我们只能改变自己来让这个社会接受你。

在《厨房政治》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叙述了作者面对一个十个来自各个国家的室友寝室厨房惨不忍睹的脏乱差,作为楼长该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又是怎样的呢,一个政治学博士用专业知识试图解决,没有成功,却也收获不小,颇具意义的故事,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的无奈和愤怒,对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同样的感受,曾建或者现在作为班干部,科代表的我们,是不是也非常厌恶痛恨那些整天不交作业然后又像癞皮狗那样无论如何费尽口水都不肯屈服的同学呢,我觉得作者的感觉跟我们也是一样的,做完饭后整理厨房这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我觉得需要督促已经是不应该了,而经过督促依然死不悔改的就更加不该饶恕了,作者在文章用了政治的角度来分析这个现象,这种局势的形成,是一个慢慢恶化的过程。前三年,是基本和平期,大家都比较遵纪守法,和平共处;后两年,随着印度女孩的捣乱、四个中国男生和阿拉伯兄弟的先后加入,情况一落千丈,再也无法挽回。这两年里刘瑜经历了:“理性说服”、“愤怒声讨”、“出离愤怒”三个阶段。充分认识到人的非理性、顽固、自私。政治信仰也由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协商民主”,变为更接近施特劳斯式的用强力捍卫自由民主的信念。在最后作者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制度固然重要,而文化是降低制度实施成本最有效的因素,因此归根结底我们要提高人民的素质,民族文化,并对民主永不放弃希望。

在《有关的和无关的人》中,作者写到自己在闲来无事的情况下清理手机通讯录,发现了一大堆根本没有太多交往的人,这些都是一些若有若无的人,认识的越多,忘记的也就越多。而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都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的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

这篇《送你一颗子弹》,包括了一个大学高材生多年间的各种经历还有各种感悟,读后让我受益匪浅,好吧扯了这么多,最后我对这本《送你一颗子弹》的总结是,这本书内容简洁但是绝不简单,内容平凡但是绝不平庸,每个故事中都透露着一个大学文科博士后,一个愤青的生活态度,虽说这本事是作者的随笔,但是内容并不随意,作者在《送你一颗子弹》这篇文章中用了最平凡最简洁的文笔,向我们叙述了她生活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