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万历十五年优秀读后感(通用5篇)

万历十五年优秀读后感(通用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6W 次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优秀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万历十五年优秀读后感(通用5篇)
  万历十五年优秀读后感1

真是好喜欢这本书,相见恨晚。

合上书本才知道,曾经学过的那种固话了的历史教科书原来那么的扁平。比如万历皇帝,在我原来的认知中他只是个非常平庸的皇帝,甚至没有什么影视作品愿意去阐述他的故事。

读过《万历十五年》才明白,在万历皇帝的平庸之下,是他对自己身份的无奈和痛苦。皇帝在体制中逐渐成了一种象征,他的身份带给他的限制完全不少于任何一个普通人。他甚至不能根据自己的心意去立储,正是意识到了自己只是这强大体制中的一个象征,而非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他只能消极怠工,这是他反抗的一种方式。而和皇帝对立的文官集团,他们信仰道德礼教,相信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规矩礼法,而在皇帝“无为”的统治之下,他们一腔热血毫无用武之地。皇帝和文官之间长久的博弈,使得矛盾日渐加深,最终成为双方皆败的悲剧。

另外还有张居正和戚继光,他们是那个时代中璀璨夺目的人,就如黄仁宇先生所说,他们有造反的能力,但没有造反的心思。但是这种能力终究是让人忌惮的,因此他们最终也是树倒猢狲散的结局,只能感叹一句“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末了”。还有海瑞,以前他给我的映像就是个十全十美的清官、完人,然而真正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海瑞的局限,真的有点可怜,不合时宜地想要以一己之力去撼动体制,但最终因为能力和智力都不够,只能活成一种正义清廉的象征,而将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塌糊涂。李贽就更复杂了,我大概还要去多看一些书才能真正读懂他。

最终,黄仁宇先生这本书里的人,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他们都有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但在个人之上还有体制,体制之上还有更大的命运,人们身处其中无力反抗,造成了本朝巨大的历史遗憾。所以,作者提出了自己大历史观里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他说“人世间很多残酷的事都用道德的名义去施行,也是中外古今一律。”所以在一个法制不健全朝代中,皇帝和官员只能以圣贤的“道德”标准去行事,在这样强大的道德压力之下,每个人或多或少地活成了自己身份的象征,而非有血有肉的灵魂,于是大家被禁锢的姿态都显得异常绝望。

  万历十五年优秀读后感2

《万历十五年》经过记录在16世纪中国的历史背景下,万历年间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折射出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乱,反映了当时社会,高级官员的悲惨人生。

这本书用传记的手法叙述了当年张居正他生前得志、扬名立万,死后失势、遭掘棺之耻;大英雄戚继光在张居正生前位至“总理蓟州军务”,在张居正死后罢官家居;名士李贽失势后,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海瑞,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可是作为一个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即便是郑贵妃、张鲸、冯保、高拱、卢镗、也统统没有好结果,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无不成为以德替法制度的牺牲品。黄仁宇先生认为:中国两千年来,以德替法制度,到明代为极限,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本书告诉我们在以德替法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为民、为官之人是没有保障的。因为帝王维护或保护的不是他的子民,而是他的统治地位。为了帝国的传承,帝王能够牺牲一切,包括所谓的“德”。“德”字何解,就是执法公正不阿,待人谦虚,对朋友不分高低官职。对底下臣民则应当视如儿女,这就是君王所要有的“德”。

没有保障的为官之人整天就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没有保障的为民之人不屑为朝廷尽忠,在异族的铁蹄下,明帝国最终灰飞烟灭。我想一个国家的潮起潮落不全在于国主,民众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让船跑得快,水才是关键。顺势的话,朝廷会发展和快,逆势则会慢,严重的话船也保不了。最终,大臣们的贪福之心也所以破灭,居民们的生活保障就得看下一个君王了。

历史沧桑,万历皇帝万世传承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齐消失在我们目光尽头,渐渐的久远。

  万历十五年优秀读后感3

很早就听说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得到了很多人的推荐,但一直没有机会阅读,毕竟是历史方面的书,和日常生活和工作交集不大。暑假期间偶然机会借到这本书,用了1周多的`闲散时间阅读完。

本书是美籍华人黄仁宇所著,1976年就已经出版了英文版本,本书不单单是一本历史书,书中通过历史文献的研究从财政、人事、军事、政治、哲学、阶级等多个解读来解读明朝历史上“无关紧要”的一年。

在书中黄仁宇先生提供了研究历史的新角度和方法,提倡用大历史观来研究历史(大历史观提倡“将历史的基点退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在这本书中就是通过研究万历年间6个主要人物作为横截面来研究整个明朝,甚至整个封建社会。

阅读时感受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1、封建制度越来越登峰造极,皇帝越来越沦为一个符号或者“牌位”。这和之前上学时学历史和平时看书看到的结论不同,之前的观点是明清两朝中央集权达到顶点,明朝废除了丞相,清朝设立了军机处,只是作为皇帝的顾问和行政秘书,皇帝的权威得到了无上加强。

在本书中提出的观点确是皇权在封建社会后期更多作为一个象征出现,真正起到统治作用的是一大批文官集团,这些文官集团用儒家经典对皇帝的任何行为举止和言行都做出了规定,皇帝在公开场合翘个二郎腿也会受到文官集团的劝谏。文官集团不要求皇帝有多么文治武功,也不需要锐意进取,只需要作为一个表征在那里就可以。

2、认识到了更丰满的历史人物。中学时的历史教科书在描写或评判历史人物时往往一笔带过,如果我们只通过历史教科书来了解历史人物那就真的是管中窥豹了。中学以后通过网络、图书也了解了一些历史人物,但这些了解都很片面,缺乏专业性。

在书中的6个人物中,比较感兴趣的是张居正,戚继光,这两个人物耳熟能详,在看本书之前也在别的地方听说过两位的大名,但是还比较浅显,印象中他们都是为当时朝代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尤其是戚继光抗倭胜利还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理所当然认为戚继光是大英雄,大豪杰。

看了本书之后才对两位名人有了更丰满的认识,他们不仅有光辉伟岸的一面,也有在当时环境和自身条件约束下“阴”的一面。张居正作为万历朝的首辅,

万历皇帝的老师,深得皇帝信任,大权在握,为改革财政制度,支持军事改革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生活奢华、任人唯亲、不择手段等为当世文官集团所不齿的劣迹。

戚继光作为明朝中后期最为重要的军事将领,创立新军,创新军事技术、整肃军纪,清剿了东南沿海的倭寇,但同时他的专横跋扈,对首辅张居正的密切接触也广受诟病。但是戚继光仍然作为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书中对戚继光的描写有一句话很中肯,“戚继光的才能不是说彻底变革当时社会制度,而是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下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做到局部改善。”

在阅读时发现另外一点,书中几乎所有的数字、对话和任务关系都有相应的文献支持,书后长长的参考文献列表足以证明著作的专业性。

当然了,由于自己没有受过专业的历史学训练,提出以上感想只是一家之言,也不能对本书提出更专业的解读。书中一些说法和结论还需要多次阅读、思考和推敲。

  万历十五年优秀读后感4

这本书有多么出名就不必说了,以往我有在听书中听过两个版本的讲述人讲过,这次是因为一个《一本好书》的综艺节目引发看全书的想法,所以转了一本回来看。

书不厚,但是内容很多,每次看万历的故事总感觉他就是个巨婴,作为一个被推上位的皇帝,他的工作出发点竟然是和大臣们置气,所以即便不是从现在回看,在那个当下看,他也不是一个好的皇帝。用人不明,意气用事。但是换成一个青年人来看,他又是可怜的,可以被理解的,从小周围所有的人对他均有所图,大臣们图名,以一个道德模范要求他,小人们图利自不必说。他的日常就是压抑和被骗。

这种奇异的矛盾点也让我看书的时候觉得作者切入点真准,万历的纠结何尝不是每个人的纠结,到底是规则重要还是个人喜好重要?不过明朝确实给我们一个切实的结果,当规则不被遵守,带来的只有毁灭。

  万历十五年优秀读后感5

《万历十五年》共分为7个章节,除了第一章外,后六个章节每一章都讲述了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他们是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在作者的眼中,他们是时代的佼佼者,通过他们自身遇到的问题来反映当时的国家的状态。

一个王朝的兴衰和百姓有着莫大的关系。如果一个王朝的政治能够适应百姓的需要,那就可以创建辉煌时代,反之则逐步走向没落。比如唐朝出现过盛世的情形。唐朝的魏征说过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讲的就是王朝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的问题,魏征说的是两个极端。在百姓拥护的时候,可能就是物产丰富劳动量大的时候,劳动被积累起来,形成国力。而百姓不拥护的时候,可能就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矛盾尖锐的时候,也就会出现种种问题,直到统治阶级被推翻。

《万历十五年》讲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政治,军事,思想,官吏制度所出现的现象。不同的历史人物代表的是不同阶层的矛盾。在具体的矛盾中,如果可以解决,则说明统治阶级是被认可的,进而可以得出结论王朝的统治是适应百姓的,也就是可以继续下去的。可是书中讲的矛盾中,几乎都是无法解决的矛盾了。对于当时的历史走向,可能已经是岌岌可危的时候了,体制不能改变了,改变就会出现自杀的悲剧,同时这个体制能保护既得利益者,但是这个体制是要触礁的。因为种种迹象都表明了前途茫茫了。要洞察到历史趋势了。可能王朝的统治像一艘漏洞百出的船,马上就要触礁了。这就是问题所在。而对于道德的亵渎就更加证明了历史的发展已经不能再容忍了。

当年的孔子,如今的海瑞,都是个人英雄,是不能改变体制的,因为不能保护阶级的利益。道德是发自内心的还是表面的文章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书中通过不同的矛盾展示出的是王朝和百姓的关系已经到了最后,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改变了,王朝是穷途末路了,是夕阳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