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幼儿园教案 > 【热门】幼儿园小班教案范文集锦6篇

【热门】幼儿园小班教案范文集锦6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W 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幼儿园小班教案范文集锦6篇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1

目标

消除幼儿对教师的陌生感和戒备心,进而能亲近教师。

准备

用纸板制作三副面具,分别画着高兴、伤心和生气的表情。将幼儿的椅子围着老师摆成弧形。

过程

1.教师自我介绍

教师用亲切温和的口吻介绍自己:“小朋友们好!我是x老师,今后我天天都和你们一起做活动、玩游戏。”“我这个老师和你们一样,会笑,会哭,有时还会生气呢!

2.猜面具

教师告诉幼儿:“我背后有高兴的、伤心的、生气的三张面具。现在我要抽一张给小朋友们看,请你们猜一猜我会抽到哪一张?”请几名幼儿猜。

教师边抽面具边说:“一、二、三!看!是什么脸?谁刚才猜对了?”“刚才猜得真对,是一张高兴的脸。”然后,教师将面具贴近自己的脸说:“老师今天特别高兴,因为我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小朋友,我真喜欢你们!你们喜欢我吗?我和你们握握手好吗?”教师走下座位,先与猜中的小朋友握手,然后逐一和小朋友亲热一下(拍拍肩等)。

3.继续请幼儿猜可能抽到的面具。

建议

1.同样面具反复出现时,教师提出的理由可以不同。

2.教师的理由最好能引起幼儿的同感。如抽到生气的面具时,教师可以这样说:“哎哟!老师踩在西瓜皮上滑了一跤,摔得好痛呀!老师真生气!现在请刚才猜中的xx小朋友到前边来跟生气的老师握握手,说声‘X老师,请别生气了’好吗?”

3.此活动形式也可用于中、大班,但目标应改为:引导幼儿注意他人的表情,学习正确理解和表达情感体验。活动过程也应改为:由幼儿轮流担任主持人(即原来的老师角色),猜中所抽面具的幼儿需要自己想一个安慰或分享主持人情绪的方法。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通过实验,知道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会沉到水底。

2、 能用简单的方式记录自己在实验前的猜想和实验中的操作,并用较连贯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 对沉浮现象有兴趣。

4、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有的物体浮在水面,有的物体沉到水中。体验玩水的快乐。

物质准备:装满水的水缸每组三个;抹布;记录表(人手一份);图片(蚂蚁和池塘);积木、报纸、汤勺、泡沫、海洋球的塑封照片及实物(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认识各种材料

看图听故事:有一只小蚂蚁,它在池塘边散步,走着走着,不小心掉在池塘里了。“救命啊!救命啊!”它在水里不停地喊。谁来救救它呀?“我来,我来!”看,谁来救小蚂蚁了?

教师边讲述边展示操作材料:积木、报纸、汤勺、泡沫、海洋球

师幼共同描述材料;这是长方形的积木、三角形的报纸、长长的汤勺、正方形的泡沫、圆圆的海洋球。

二、看材料——猜想实验结果

1、学习记录猜想结果

教师继续讲故事:可是,它们怎么救小蚂蚁呀?它们说:“我们跳进水里后,只要我们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让小蚂蚁爬到我们的身上,这样就可以救起小蚂蚁了。”你们猜猜看,谁能浮在水面上,救起小蚂蚁呢?

幼儿:报纸可以救小蚂蚁。

教师:为什么呢?

幼儿:因为它很轻,可以浮在上面。

教师:那你把它的照片贴在水杯的上面。那谁会沉下去呢?

幼儿:我觉的勺子会沉下去,因为它很小。

教师:你认为小的东西会沉下去,那好,你就把它的照片贴在水杯的底部。

教师:那还有其他材料能不能救起小蚂蚁呢?请我们小朋友们都来猜一猜,谁能浮在水面上的,就把它的照片贴在水杯的上面,沉到水底的,就把它贴在水杯的底部。

幼儿用在水杯的水位粘贴实物照片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猜想。

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2、交流猜想记录情况

教师:谁愿意告诉我们,你是怎么猜的?为什么?

幼儿:我觉得长方形的积木可以救小蚂蚁,因为它很大,

幼儿:我觉得三角形的报纸会浮上来的,我猜的。

幼儿:那个泡沫可能会沉的,因为它太小了。

幼儿:汤勺和圆圆的海洋球不能救小蚂蚁,它们都要沉到水里去的。

三、投材料——验证实验猜想

教师:看来,我们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那到底谁能救小蚂蚁呢,我们试了就知道。在你们的桌上,有几个大水缸,请你们把它们一个一个放进水缸里,仔细看一看,看看谁是浮在水上的?谁是沉到水底的?再看看你的记录表,是不是和你刚才猜的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就根据你看到的情况重新贴好。

幼儿实验,老师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讲述自己的活动。

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和猜想进行比较,如不相符,及时调整。

四、看记录——交流实验结果

教师:(启发幼儿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刚才小朋友把它们都放进了水里,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幼儿:我看到积木、泡沫、海洋球能浮在水面上。

教师:是吗,刚才我发现他还在用手使劲地摁这个积木、泡沫、海洋球,你为什么要把这样做啊?

幼儿:我想把它摁下去。

教师:那摁下去了吗?

幼儿:没有,我手拿掉,它又浮上来了。

教师:真的吗?我有点不相信,你再试给我们看看,好吗?

幼儿再次试验。

教师:哇,原来积木、泡沫、海洋球,不管我们怎么用力摁,手一放开,就浮在水面上了,它们可以救小蚂蚁了。真是神奇。那你们发现谁不能救小蚂蚁呢?

幼儿:我发现报纸也能救小蚂蚁的。

幼儿:我发现报纸和汤勺不能救小蚂蚁的的。

教师:是吗?看来两个小朋友的发现不一样,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试一试!

教师将报纸和汤勺投入水中。

教师:看看,它们怎么样了?

幼儿:报纸浮在水面上的,汤勺沉下去了。

幼儿:可是,过一会儿,报纸会沉下去的。

教师:哦,他说过一会儿,报纸会沉下去的,那我们再耐心地等一会儿,我们来数数,看数到几,报纸会沉下去,1,2,3,……看,报纸怎么样了?

幼儿:沉下去了!

教师:你们看,细心的小朋友发现报纸先是浮在水面上的,可过了一会儿,它就沉到水底了,所以我们以后做小实验要耐心、仔细地观察,这样才能发现新知识。

五、活动延伸——还有谁能救小蚂蚁

教师:小蚂蚁被积木、泡沫、海洋球救起来了,特别感动。小蚂蚁说:“谢谢你们!” 积木、泡沫、海洋球说:“不用谢!要是其他朋友看见了,也会救你的。”咦!还有谁也能救小蚂蚁呢,我们小朋友回家再找找,再试试,还有谁也能浮在水面上的,好吗?

让孩子自己寻找,然后来试试,看看他们找的东西谁能浮起来,还有谁能救小蚂蚁,也满足孩子想玩水的愿望。

活动反思:

一个故事:

活动以救小蚂蚁的故事贯穿始终,可爱的蚂蚁形象和生动的故事,能激发幼儿思维的互动。

两次记录:

考虑到小班幼儿还不懂得运用符号、数字等其他方式记录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所以我设计的记录卡充分体现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第一次记录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测,把图片贴到记录卡上,这样既直观又形象的记录为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奠定了基础。而带着自己的假设做实验,更能激起幼儿的探究动机和兴趣。第二次记录是幼儿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真实地感受、记录实验的结果,验证自己的解释和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并初步懂得: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三处细节:

一是在材料的选择上,我既渗透了图形知识,又体现了一定的难度,因为幼儿的沉浮经验会认为:重的、大的会沉、小的、轻的会浮,我将这些影响因素结合到所提供的操作材料中,以唤醒幼儿的经验,形成有效的认知冲突。二是在活动中,我抓住幼儿在操作中的一个细微动作:摁!通过“摁 ”这个有趣又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动作,让幼儿明白:不管用多大的力,当这个力移开时,浮的东西始终会浮上来。也通过这个动作,使活动显得更为生动有趣。三是在处理报纸沉浮的问题上,我以再次实验、耐心等待的方式告诉幼儿:要得出实验结论,必须细心仔细观察,培养幼儿这种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是任何一个科学活动的隐性目标。

四点遗憾:

一是选择了四种不同的材料,对小班幼儿来说,要操作、要记录、要讲述难度略大,可以去掉一种,如:泡沫,这样在活动时间上可以更充分些。二是在幼儿的表述上,沉浮有时还有点混淆,教师还需注意引导,尽量表述正确。三是幼儿天生爱玩水,在操作时,有些幼儿玩水的兴趣多于实验,所以往往会出现玩了水忘记了记录,幼儿记录的习惯还未养成。四是教师对幼儿不够放心,每每遇到幼儿不会说、不会做,急于解围、急于帮助,对幼儿留的空间不大。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3

小班语言:

活动目标:

1、 认识各种手机,了解手机的变化史。

2 、探索手机的秘密,知道手机的使用方法。

活动准备:各类手机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星期天你和妈妈去公园,不小心你和妈妈走丢了,有什么办法能找到妈妈?

二、教师出示手机,让幼儿了解手机功能

1、你见过手机吗?你看见过的手机是什么样的?

2、手机有些什么本领?

3、比较以前的手机和现在的手机有什么不一样?

4、你知道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吗?我们来玩一个打电话的游戏?

小结:知道拨打电话和接听电话的方法

三、讨论

手机除了可以打电话,还有什么本领?

如:发短信,上网,游戏,闹钟……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手机的很多本领,下面我们也来尝试做个手机,好吗?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能与同伴友好地一起玩,体验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快乐情感。

2. 懂得玩别人玩具前,要先征得别人同意。

3. 懂得爱护玩具。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5.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与同伴一起玩玩具,学会与朋友一起分享玩具。

教学难点:学会玩别人玩具前要有礼貌的征得别人同意,并懂得爱护玩具。

活动准备

1. 每人自带一件玩具。

2. 塑料篮子数个。

活动过程

一.介绍交流

1. 每个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玩具,边介绍边示范玩法,让其他幼儿对玩具感兴趣。

2. 幼儿尝试将不同的玩具尽心归类,如电动玩具、长毛玩具等等。

二.交换玩耍

1. 自由玩耍。

2. 交流玩耍的情况。

----“要玩别人的玩具,哥哥姐姐是怎样对别人说的?”

3. 师生交流一些解玩具的礼貌行为。

----“想玩别人玩具时,应该怎么办?”

想玩别人玩具时,先要礼貌的借,征得对方同意后才能拿,并要有礼貌的说声谢谢。

----“在玩别人玩具时要爱护好,可不要弄坏了。”

4.幼儿多次交换玩具,大家一起玩。教师表扬能主动交换玩具并一起玩得孩子。

三.活动结束后把玩具收好,与幼儿一起布置玩具出租屋。

教学反思

我组织的小班活动《玩具大家玩》,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

1.《纲要》特别强调幼儿的自主性,通篇体现了尊重幼儿兴趣、满足幼儿需要的`思想。与此同时,《纲要》又十分强调教师作用的重要性,在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中,共17次出现了“引导幼儿”、“指导幼儿”或“教育幼儿”的关键字眼,这充分说明,《纲要》在教育与发展之间仍然坚持了“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点。

2.我认为这个活动的设计,是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兴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例如:先让幼儿自行玩玩具,在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进行交换。适当的时候教师提醒,点拨。

3.这节课也体现了幼儿教育因地制宜的特点,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信手拈来,自然纯朴。

4.这节课最后一个环节设计的玩具出租屋,不仅能提高玩具的利用价值,还能让孩子懂得要爱惜玩具,分享玩具的道理。

5.不足之处是,教学语言有时小学化,不够亲和力,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不能很好的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不能很好的控制场面,课堂组织不够紧凑。

6.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够充分,还是出现抢玩具的情况。

以后我将会多多学习,将不足之处变成自己的长处。

小百科:玩具,泛指可用来玩的物品,玩玩具在人类社会中常常被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彩色绸上尝试不同的玩法,发展走、跑、爬、跳等基本动作。

2、依据不同的信号调整身体运动的方式,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红、黄、蓝大绸布若干;竹梯、平衡木;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快乐小司机

[师]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开着小汽车去公园玩吧!(听着音乐做律动:模仿擦车、开车、摁喇叭、转弯等动作。)

[师]公园到了,我们把汽车停好,进公园玩喽!

(二)情景游戏:彩绸变变变

1、顺着小路走一走――把绸布分别铺在竹梯和平衡木上成小路

[师]这里有两条小路,我们一起走一走。(带着幼儿依次走过小路,提示幼儿保持身体平衡。)

2、经过小河跳一跳――把蓝色绸布对折成小河状

[师]前面有两条小河挡住了去路,你有什么好办法?(幼儿运用跨跳或并脚跳的方法过小河。)

3、看到山洞钻一钻――把红色绸布做成山洞状

[师]小朋友们都过河了吗?我们一起钻山洞喽。(幼儿手脚并用爬行,身体尽量不要碰到“山洞”。)

(三)自由探索:彩绸真好玩

(自由探索彩绸的多种玩法。)

1、[师]这里有好多彩绸,你们看看有些什么颜色?(红、黄、蓝)数数看一共有几块彩绸?

2、[师]漂亮的彩绸宝宝要和我们做好朋友一起玩呢!你想跟它怎么玩呢?(引发幼儿想出不同的玩法,如倒爬;顺爬;滚;抖动彩绸,幼儿用脚踩;幼儿与教师结伴玩吊竿;两位教师拉住彩绸两头,幼儿双手吊在上面蹦跳或摇荡;用彩绸作渔网,玩捕鱼、坐轿子等游戏。)

3、[师]下雨啦,快点找个地方躲起来吧!(一起躲到大红伞下)风好大呀,把大红伞吹上去了,风小了,大红伞下来了。 (变换伞的高度。)

[师]哎呀!一阵大风吹过来,把大红伞吹跑了,我们快去把它追回来吧!(大红伞四处移动,幼儿跟着目标快速追逐奔跑。)

[师]大红伞终于追回来了,和好朋友靠得紧一点,我们再也淋不到雨啦!

(四)放松整理

[师]雨停了,天晴了,我们也玩累了,一起开着汽车回家吧!

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案:小小宴会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用舌头品尝各种食物,知道舌头能感觉各种味道。

2、启发幼儿说出酸、甜、苦、辣、咸等不同味道,学习表达尝到这些味道时的感受和表情。

活动准备:

1、将苹果、酸梅、榨菜、山楂、苦瓜等食物分成小块,幼儿每人一盘,一根牙签。

2、教育挂图《小小宴会》。

活动过程:

1、介绍食品名称,引起幼儿品尝的兴趣。

今天老师为每一位小朋友们都准备了许多好吃的东西,让我们先看一看都有些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名字。

提问:

(1)这些食物你们吃过吗?它们有什么味道?

(2)怎样才能知道这些食品的味道呢?(知道是用嘴巴里的舌头感知到的,让幼儿伸出舌头,互相看看舌头的样子)。

2、 出示教育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

(1)你们看这四个小朋友尝到了什么味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2)你吃过这些东西吗?你是用什么尝到味道的?

3、请小朋友品尝食物是什么味道,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吃的是什么?有什么味道?也要看看旁边小朋友的表情,并鼓励幼儿品尝每样食品。

4、品尝食物时的感觉。

提问:

(1)你刚才尝的是什么食物?它有什么味道?

(2)还有哪些食物也是甜(酸、苦、辣、咸)的呢?

(3)你看到别人脸上的表情吗?是什么样的表情?你学一学。

(4)你最喜欢吃的是什么?为什么?

小结:食品的味道是各种各样的,有甜的、有酸的、有苦的、有辣的、有咸的,用舌头尝一尝便能知道,我们的舌头真能干。

5、师生共同讨论保护舌头的方法。

舌头是最勇敢的,什么味道都能尝,舌头也是最娇弱的,我们不能吃太烫的食物,这样会把舌头烫破的。我们人生病了,舌头也会难过的,这时你吃食物也不会太香,甚至感觉不出食物的味道了。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搓长、由内向外盘的技能用橡皮泥制作蜗牛。

2、初步学会将蜗牛的平面形象用立体形象表现出来。

【活动准备】

橡皮泥、泥工板;蜗牛图片、范作、牙签。

【教学重点与难点】

搓适当长度进行盘圆,用辅助工具表现头与身体的花纹。

【教学方法与手段】示范讲解法;实物辅助教学。

一、激发幼儿对蜗牛的兴趣。

1、出示蜗牛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2、提问:“这是什么?它长的什么样子?”

二、引导幼儿学习用橡皮泥制作“蜗牛”。

1、帮助幼儿感知制作方法。

教师出示事先做好的蜗牛,“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吗?”

2、讨论制作方法。

教师与幼儿一同讨论并尝试制作蜗牛。

制作方法:先把橡皮泥挫长;再盘圆;在一侧插上短棒成头;最后在蜗牛身上用牙签刻上花纹。

3、指导幼儿进行操作。

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帮助他们完成蜗牛的制作。

三、结束评讲活动。

1、请幼儿相互欣赏作品。

2、引导幼儿边欣赏边数一数同伴做了几只蜗牛。

3、讲评幼儿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