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教案 > 《花的勇气》评课稿范文

《花的勇气》评课稿范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2W 次

  《花的勇气》评课稿1:

在本校听了潘老师的一堂《花的勇气》,受益匪浅。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说实在的,这篇文章不好上,潘老师上这篇课文很需要勇气。我想根据自己的所听、所见谈几点自己的所感。

《花的勇气》评课稿范文

一、导入:温故知新,水到渠成

该单元的课文以生命为主题。《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合力铸造着鲜活健康的生命观。充满人文气息的内涵,深刻生动。潘老师善于抓住此特点,在导入环节中,先让学生回忆前面几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再引导学生展开对新课的学习。既达到了巩固前面所学课文的目的,又营造了“水到渠成”的导入效果。

二、教材处理:整体把握,抓主线

本文是略读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学时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潘老师沿主线引导,围绕以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为主线创设情景,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习,思考,领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

在《花的勇气》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上,有些老师可能会以“感动”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读文,划出觉得感动的地方,读一读,然后向老师同学汇报。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并未能利用课文中作者感情变化这一基本线索,学生漫无目的地读,一节课下来,没有理清课文思路,缺乏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则避免了这种教与学的盲目性,她始终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去领悟。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划出重点句子“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让学生感受作者最初看不到花时的失望。再引导学生阅读“绿色到处泛滥”“我用手扒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体会作者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花时的那种吃惊。当读到“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时,感受那份震惊。这种披文入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重点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以读促悟,互动交流

这篇课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耐人寻味,潘老师在处理重点句段时,运用了“以读促悟”,“读悟结合”的方法,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老师引读、范读等。一方面,使学生领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达到增强语感,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此外,潘老师善于激发学生思维,谆谆善导,鼓励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例如,教师提问,在“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句子中,怎样理解“居然”一词时,有的学生回答“表示意料之外”,另一学生回答“表达了作者的惊讶:阳光明媚时看不见花,冷风冷雨中花儿却拔地而起”,潘老师顺势诱导,接着有学生回答“表现了花儿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屈向上的精神”,还有的回答“表现了花儿的勇气!”从而,引出全文的中心句“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四、读写结合,联系实际

在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读和写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潘老师又引导学生学习《花的勇气》的写法,让学生写出自己在生活中体现勇气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

  《花的勇气》评课稿2:

《花的勇气》是当代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散文。本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邱老师围绕以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为主线,设计了情感变化线路图。有了此图,学生已经完全能体会作者这种情感的变化及原因。同事老师又借助此图,知道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让原本对学生来说有难度的问题,在概括的时候有了一定的方向性,而孩子们也能较为轻松地完成。通过教师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又学到了一种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另外,邱老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也很是用心。一读花的色彩花的亮丽;二读花的魅力;三读,通过想象,感悟花的勇气。想象读,“你彷佛看见了什么”。抓住特点重读,“你还看到了花怎么样”。带着感受读,“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我想在老师如此用心地指导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定会有个大的提升。

这是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和精读一样重要。本节课,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整堂课的教学条理清楚、过渡自然、一气呵成,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课堂上亮点很多,值得我去学习、去深思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