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八年级教案 > 八年级语文下册《好嘴杨巴》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好嘴杨巴》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5W 次

 【教学反思一】

八年级语文下册《好嘴杨巴》教学反思

《好嘴杨巴》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选教材时很多老师认为没有挖掘价值,不容易出彩,我也认为内容平平淡淡,不适合自己激情昂扬的教学风格。我一直喜欢有激情的文章,浓妆艳抹,粉墨登场,渲染得天昏地暗,真个地酣畅淋漓,气吞山河。可是没有这样的教材,豪情万丈的我就没有用武之地?

《好嘴杨巴》一文我看了三遍,内容极其简单,就是让学生感悟俗世奇人的高超艺术。究竟怎样感悟?怎样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实质?怎样让学生既领会文章主旨又掌握本课写作要领?我反复思忖,最初教案12页,和其他老师商量后,又调整教学环节写了12页。试讲后,我觉得很不成功,教学环节混乱,教学语言模糊、生硬,整节课觉得牵强附会,找不到感觉,这是我自认为最糟糕的一节课,觉得自己很对不起那个班的学生。但这次试讲也使我下定决心——给教案做个大手术。可有可无的内容删除,搞笑的、娱乐的,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无帮助的删除,课前的小游戏、由英雄人物到市井俗人的过渡删除,教学内容开门见山,直接步入主题:

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

文章刻画了好嘴杨巴和杨七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请说说两人各“奇”在什么地方。

教学环节一目了然,仅抓一个“奇”字,步步推进,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这样一改,我顿感轻松许多,教案变为4页,老师不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了。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把厚书读薄”的至理名言。经过几天的冥思苦想,犹豫徘徊,我终于把教案变薄了,整个历程我经受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洗礼。

 【教学反思二】

《好嘴杨巴》这一课比较容易理解,学生自己看一遍课文基本上就能明白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越是这样的文章越是不好讲,如何把这篇简单易懂的文章讲出彩呢?我先下载了几个课件,然后经过反复思考、整合,最终定下稿来。

一、设计活跃课堂气氛的导语

我的课大都在下午,特别是下午第一节,学生们刚睡醒,精神萎靡,恹恹欲睡,教学效果很不好。针对这个情况,我结合本文内容,先让学生围绕“机智善辩”这一主题,调动自己的思维,讲古今中外或自己身边那些机智善辩的故事,这一来学生们一下子来了精神,纷纷发言:周恩来、萧伯纳、纪晓岚、晏子等人的妙语让学生们开怀大笑,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这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结合文本,设计思考题,实现教学目标

语文课堂毕竟不是笑话课堂,毕竟我们还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不失时机的让学生速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弄清文章结构,然后让学生思考:1、第五段在结构上的作用?2、那个地方最能体现杨巴的好嘴?杨巴的那句话好在哪里(赏析)?如何客观看待杨巴的圆滑世故?事情的整个过程中,杨七和杨巴谁的作用更大?等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杨巴那句话好在哪里(赏析)”学生分析的最好,说出来的几乎就是教参上给的标准答案,更为可贵的是,一位学生竟然把杨巴的性格也做了分析,回答如下:“这句话体现出了杨巴的机智善辩,他不但未完告诉李鸿章茶汤上面的黄渣子不是脏东西,而是碎芝麻,而且给李鸿章留足了面子,那就是不是您不认识碎芝麻,而是您不爱吃碎芝麻。但是,这句话同时也体现了杨巴的圆滑世故,这件事本来错在李鸿章,杨巴什么错也没有,但他为了给李鸿章面子,又是磕头,又是要痛改前非,这是在替人受过,虽然结局很好,但却是以牺牲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为代价的。”话音刚落,我带头鼓起了掌。

“事情的整个过程中,杨七和杨巴的作用谁的更大?”这个问题又把课堂气氛推上高潮,大家踊跃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说是杨巴,理由是:1、当地俗语“三分活,七分说”表明说更重要。2、作者也赞成杨巴的作用更大,所以题目是杨巴,而不是杨七。3、李鸿章根本没有喝茶汤,所以杨家茶汤出名靠的是杨巴的好嘴,而不是杨七的手艺。有的说是杨七,理由:如果没有杨七的手艺绝活,杨家茶汤就不会出名。2、如果杨家茶汤不出名,就根本没有机会被府县道台推荐给李鸿章,如果杨家茶汤不被府县道台推荐给李鸿章,杨巴也就没有在李鸿章面前展示好嘴的机会。3、如果没有杨七的手艺绝活,他杨巴敢站在李鸿章的面前吗?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杨七的作用大。还有的说是杨七、杨巴同样重要,理由:1、只有杨七的手艺绝活,而没有杨巴的好嘴,或者只有杨巴的好嘴而没有杨七的手艺绝活,杨家茶汤都不会出名。2、没有杨七的绝活,杨巴不敢站在李鸿章面前,没有杨巴的好嘴,杨家茶汤不足以名扬津门。他们俩是一对黄金搭档,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一样,同样重要。你说,孩子们那一个观点不对呢?是的,都对,为孩子们的精彩发言再次鼓掌吧。

三、适当拓展,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我结合课文内容,精选了一段戏曲欣赏:京剧《沙家浜 智斗》,让学生们既了解了《沙家浜》剧情,又欣赏了国粹精彩的唱腔,同时又进一步了生意人嘴上功夫的厉害,阿庆嫂对刁德一不怀好意的试探回答得真是撒土不露,滴水不进,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真可谓是一石三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