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八年级教案 >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实录+反思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实录+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2W 次

  教学设想: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实录+反思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内容有一定深度。课堂不同问题,让学生联系生物及物理知识,激发兴趣,化难为易。教会学生在此类问题中,如何迅速把握全文的结构及说明的顺序,以及如何运用于课外阅读。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在跨学科的整合学习中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明确本文主要的内容及结构层次。

2、把握本文严谨自然的说明顺序。

3、掌握文章题目设置及课外写作的指导。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此文此图让同学们想到了什么?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很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欣赏一组花儿图片。(迅速展示了十多张花的图片)

生:哇……哇……(此声一声接一声,有认识的,有不知名的,表现得很惊讶)

师:图片美啊,真是惊叹于大自然的同时,也哀叹于自己知识的不足。但都没关系,接下来同学们再来看一段文字。(展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词)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应该是歌词吧?

师:听过吗?

生:(摇头)

师:那我们先来小听一下。(播放歌曲一分钟)

(学生的反应似乎不太好)

师:这是80、90年代非常流行的歌曲,刚刚有同学在小声地说,“好像是什么上来客的主题曲”,没错,今天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大家,它就是《冰山上的来客》的主题曲。

师:曲怎么样,我们暂且不做评论。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不同时期的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在关注着大自然的存在。可以以诗歌的方式,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以以歌曲的形式,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此文,是以科学与文学的方式也向我们阐释了花红的原理。

 二、走进作家,回顾知识

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家贾祖璋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出示投影)其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同学们要特别关注本文作于1979年,祖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78岁高龄的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写下了本文。

生:(特别景仰的样子)

师:进入课文前,我们还要回顾一下说明文的基本知识。说明文以什么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生(齐):说明。

师:说明文可以分为几类?

生(齐):事物说明文与事理说明文两类。

师:那本文是哪类的?

生(齐):事理说明文。

师:很好。那同学们能否知道本文题目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红”是什么意思?用词语来回答。

生1:漂亮。

生2:鲜艳。

生3:色彩斑斓。

生4:万紫千红。

生5:五彩缤纷。

……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把握“红”的含义了。,没错它是“五彩缤纷”的意思。但是不是就是“五彩缤纷”呢?

生:(摇头)

师:其实很多教参和同学们的观点一样,都是五彩缤纷之义,但老师认为它在本文它应该是重点指红色,因为文中都是在写红色啊,就像是选取一点,引人联想到其他。

生:(似乎有了点同感)

  三、整体把握,了解课文内容

师:为了让同学们能迅速把握文章内容,老师出了几个题目,同学们速读课文,并独立找出答案。

(投影出示六个题目:

1、对“花红”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是什么?它会怎样起变化?

2、为什么我们人的眼睛会感觉到花的万紫千红?

3、为什么有的花会反射热效应大的长光波,有的花却会吸收长光波?

4、为什么说红色的花在进化的途程中是最成功的?

5、昆虫在“花红”中有何作用?

6、为什么说“花红”更要归功于人工选择?)

师:提示一下,注意找到答案后还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生能迅速地从文中找出答案)

师:好了,独立找完后再进行前后左右桌的交流,准备更充分、完整的答案。

(前排的同学能通过讨论迅速得出答案,而后排的同学显得较为拘谨)

师:第一个问题谁来?

生6:当细胞是酸性时,……就变成为蓝黑色。

师:他的答案很完整,可是却……

生(齐):很复杂。

师:谁有更简单些的?

生7:细胞液遇到不同的液体会有不同的反应。

师:对了,就是这样的。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答案的组织。

(有了这个问题的铺设,后面的几个问题均能很快地完成,因为问题本身难度不大)

 四、自主学习,理清文章结构

师:根据文章,同学们先来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生:总分总。

师:话音刚落,你们就马上得出了答案,很好。那同学们能说细一点吗?

(生激动得七嘴八舌地说,没有统一的口径)

师:同学们的答案我听不太清,人多口杂。好,谁来大声说出来。

生8:文章先提出问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再来解释说明这样红的原因,最后进行总结。

师:非常好,就是这样的。(出示投影)和老师的答案简直一模一样,非常棒,看来同学们对此类文体还是能比较好的把握。

师:可是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的?

生9:通过对它的赞美而提出的,因为文中有句话:“人们一边赞叹,一边不免提出疑问,寻求科学的解释。”

师:看来这个问题是难不倒大家的。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解说“花红”的科学原理?

(请把表明这几方面的重点语句勾画出来)

(学生也能很快的画出,就已经开始回答了)

师:别激动,别激动。再在刚刚的那答案后面注一个括号——是从哪个角度来说明的。(将问题提高了一点点,让他们速读课文时能更细心些。)

(生再次地看课文,并做出标记)

师:好了。第一个是……

生10:物质基础,从有无花青素的角度来解释。

师:很好。第二个是……

生11:物理学原理,从光波反射角度来解释。

生12:生理需要(保护作用)

生13:进化观点(发展过程)

生14:自然选择(昆虫作用)

师:最后一个一起来回答。

生(齐):人工选择(增添新种)

 五、合作探究,链接课外

师: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众多“花红”的原因?

生15:逻辑顺序

师:那回答了跟没回答一样,事理说明文主要就是要按照逻辑顺利来解释说明

生16由现象到本质。

生17:由整体到局部。

(生还要回答,被老师打住了。)

师:难道你们打算要把所有的都说完之后,把问题交由老师来为你们选择?

(生不由笑了)

师:注意在文中找关键词,并用三角号将之注注明。

(生找完后终于有所发现)

师:关键词有哪些?

生(齐):首先,还需要,还有……最后。

师:那是按照什么顺序?

生18:由主到次。

师:再看,有它自己的因素,如:物质基础、物理学、生理及自身的进化,还有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因素参与了其中,这是按照什么顺序?

生:由内到外的顺序。

(师出示了一张完整的投影)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迅速阅读一篇文章。(投影出示《海光》一文)

(生迅速地看)

师:本文看得懂吧?

生:(点头)

师:那本文在讲什么?

生(齐):海为什么会发光,以及有哪些类型。

师:看来同学们能迅速把握,很好。那本文在逻辑上不觉得奇怪吗?

生:(经此一点,方有所悟)很乱,没有顺序,难怪看起来怪怪的。

师:这是老师故意打乱的。请同学们重新排序。

生19:4、1、3、2、5。

师:看清楚了?

生(齐):4、1、3、2、5。

师:哎,真是要错一起错啊。正确的答案是4、3、2、5、1。问题在于原文的第一段,那是属于总说部分,应该放在结尾。正好按照我们刚学的顺序:提出问题,解释说明,总结全文。看来同学们还是不够细心,今后一定要注意。

师:再来,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本文出现了多少个“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生20:6次。

生21:7次。

生22:8次。

师:怎么越来越多了,又要老师来选择了!到底几次?

生(齐):8次。

师:说7次的同学是忘了题目了吧?

生:(微笑点头)

师:那我们先来看题目吧。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题目的作用?

生23:点明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点,以及告诉我们写作此文的目的。

师:也就是概括文章的说明范围。(形成板书)还有吗?

生24:以歌曲为题,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师:很好很好。(形成板书)还有没有?

(生望着老师)

师:其实大家都忽略了一点,这是科普作品,但它同样要讲究文学性,所以以它为题使文章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形成板书)

师:联系实际。课文标题借用了一首著名歌曲的名字,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生25:让世界充满爱。

生26:欢乐颂。

生27:让我们荡起双桨。

……

师:是啊,其实这样的用法并不少见。同学们今后在写作之中也可以尝试着引用、化用这些歌曲名或歌曲。对于化用我们也接触不少:如《选举风波》中化用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歌词,《骆驼寻宝记》中的化用“一鼻之力”的成语,同学们可以让这些来丰富我们的作文内容。

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中多次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问,作用是什么?

生28:引出下文。

师:很好。(形成板书)

生29:使得文章结构清楚,层层递进。

师:非常好。(形成板书)还有吗?

生:(又开始看着老师)

师:那从修辞上看,它属于?

生:反复。

师:没错,它属于反复中的间隔反复。(形成板书)

师:看来此课大家是掌握得还不错,但有些地方还是要特别注意。

师:布置作业。

(1)课文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阐释“花红”的原因?请举例说明。

(2)找出写花的古诗句。

(3)风采平台:演讲准备:

自然界中有无数的“为什么”,请你做好准备,在下节课上把你最感新奇、有趣的一个讲给同学们听。

时间长度约2分钟(如不能独立完成,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演讲。课外可查阅《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也可上网查找有关资料)。

示例:①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②彩虹为什么这样美?……

 随堂反思

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设计流程与实施情况看,我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由文本的阅读到细节上的把握,再由文本迁移到课外阅读,从整体来解读。关注“学生以什么方式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尊重学生质疑权,我发现学生的心得与质疑集中起来就是自己要讲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自我发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予学生具体的学法上的指导。

我的预期效果是学生能自主思考,顺畅地与他人交流,从他人的发言中引出新的思考,让空气充满思想。所选片段可以看出学生从标题入手,就文章的表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生成新问题,同时引发我的关于拟题的联想。教学相长,师生与新课程共成长是我的真切感受。

我在教学中,较为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注意细节,联系已学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

不过,上课过程中,还是发现一些设计上的不足。课容量太大,且前紧后松,因为导入时间用的过多,对于图片欣赏与歌曲可以二选一,节约一点时间。而在一个问题出来时,预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及时间都太少,导致是老师在催着学生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样使得课堂节奏太快,不利于有效资源的生成。

并且还发现,提问时,多是学习较好的学生在举手回答,且老师也多采用群答式,掩盖了一些学生的不足。所以困难学生仍然少有心得,难有疑问,难以参与到我的教学对话中来,平时虽有意关注这些学生,但在课堂上,出彩的机会还是被突出者占领,今后当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