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八年级教案 >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3W 次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二. 重点、难点: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1.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2)加深对文体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萃取,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云海》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把握本文主旨: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揣摩优美句子的含义,品位文章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语句,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三. 新课讲解: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西部”点明了位置,即中国的甘、新、宁等地区。“地平线上”指明了方位,表明本文所记的是太阳即将西沉时的景象“落日”是本文所描述的对象。此题目显示,作者将在旷远、辽阔、苍凉的大西北的背景之下,为我们描述这一背景下的世间的“大美”。

(二)谋篇立意
此文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两个不同地点欣赏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了他对“世间有大美”的感受。

(三)写作特点
1. 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并且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如“第二个带给我深刻记忆的是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
2. 写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对落日的描写,能结合西域的风情,比如,用勒勒车的轮子、墙壁上画着一个姑娘的红脸蛋来比喻落日。

二、内容探究
(一)重难点句子导析
1. 中亚细亚地面上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一时偶然而发的诞语。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导析:作者采用了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方法,层层推进,由中亚细亚的所有雄伟的风景,直至推出令作者震撼的落日。“世间有大美”是作者对西部风光的总评价,而“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留给作者的印象最深,下文就是对这一景象的具体描述,统领全文。
2. 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像民间剪纸。它大极了。我说它像勒勒车的轮子,只是一个顺手攫来的想法,它当然较这轮子要大得多。
导析:描写景物重点是抓住其典型特征。落日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颜色和形态上。这里,作者把落日的红与写春联用的红纸的颜色比较,体现出一种净化心灵的“静”,还具有历史文化氛围。作者把落日的形态比作是“勒勒车”的轮子,体现出一种民族特色。
3. 落日在沉入地平线以下的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个,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导析:写落日西沉时,作者从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来写。“跳跃着,颤抖着”是动,“纹丝不动”是静。动是美的,“跳跃”“颤抖”“跃”。静也是美的,它“依恋”“贪恋”“不愿离去”。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直到完全消失。作者抓住了落日即将消逝的瞬间,真实而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落日在消逝过程中呈现出的梦幻般的美。

(二)重点段落导析
1. 第⑸自然段中关于“左公柳”的故事与文章有什么联系?这些联想有什么作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导析:关于“左公柳”的故事,是由落日的背景自然想起的,走在异地他乡、陌生的环境,将眼前之景与自己熟悉的传说故事进行时空上的联系,是人之常情。同时,这些联想又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体现作者的文化涵养,又可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这些联想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2. 第⑻—⑽自然段写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有何作用?
导析:作者在写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时,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描写手法,⑻—⑽自然段便是“抑”。作者先写了不死不活地停驻在西边天空的太阳,对应的是西域荒凉空旷的无人区,给人的是压抑的梦幻般的感觉,为下文写落日辉煌的一幕作了铺垫。
3. 第⒃自然段中提到罗曼.罗兰是因为日出,而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作者则因日落,而感受到死亡的庄严,由日落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称的。由此可知,人与自然从来都是血肉相连的,一个睿智的人可以从自然里发掘灵感,获得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