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之蒙学 > 国学常识 > 骚体赋的代表作

骚体赋的代表作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3W 次

导语:骚体赋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种赋体,主要基层了楚辞诗歌的特色。下面是本站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骚体赋的相关介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骚体赋的代表作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首倡者是西汉初年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其他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1] 另外,过去有人总结过,“骚”调以虚字为句腰,腰上一字与句末一字平仄相异为谐调,平仄相同为拗调;《九歌》以“兮”字为句腰,句调谐拗亦同。骚体可以称诗,亦可以指赋。汉以后署名蔡琰的骚体《悲愤诗》后半部分,韩愈的《复志赋》,柳宗元的《惩咎赋》、《闵生赋》等均可归入骚体类。

较之屈原以前的诗歌形式,骚体赋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言、七言的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这是对四言体的`重大突破。

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骚体”不拘于古诗的章法,放纵自己的思绪,或陈述,或悲吟,或呼告,有发端,有展开,也有回环照应,脉络又是极其分明的。

三是体制上的扩展。屈原以前的诗歌大多只是十多行、数十行的短章。而他的《离骚》则长达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长篇体制。

汉代骚体赋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倡者是西汉初年的贾谊,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作品善于运用比兴,情感节律与语言节律相与抑扬,还有着较为明显的楚辞痕迹;武帝时代,骚体赋揉进了三、四言句式,淮南小山《招隐士》句式参差不齐,形象诡异,情景奇特,是其代表;西汉中期以后,骚体赋逐渐定型,严忌的《哀时命》,东方朔的《七谏》,王褒的《九怀》等是典范之作。汉初赋体尚未大盛,文人多依傍楚辞体制写作。这一时期优秀的作家有陆贾、贾谊、枚乘、严忌、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等。骚体赋形成于汉初,这与当时的政治文化条件是分不开的。

首先,汉初思想领域较为开放,文学讽谏的功利目的不太强烈。大汉帝国是在经历秦末的大动乱和长达数年的楚汉战争之后建立的大一统王国,在其建立之初,经济萧条,百废待兴,因此统治者侧重与民休息,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经济的恢复和政权的稳固,无暇顾及汉代新文化的建设,而是在思想领域采取了相当自由的方针。汉初儒家思想尚未成为正统,也没有在文学上形成重讽谏的社会功利性目的,文人可以自由地抒写自己的情感抱负,因而,汉初的文学创作反而能够在作品中充分表现自我与个人心灵的世界。

其次,汉初文化深受南方楚文化的影响。汉起楚地,楚声在汉代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便是楚人,他喜欢楚歌楚舞,并且用骚体进行创作,他的《大风歌》就是用骚体写成的。汉初社会上至皇室贵族,下至伶臣乐官和普通大众都能唱出楚歌。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和偏爱以及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统辖,汉文化大量继承了楚文化的传统,这一点在文学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第三,汉初士人的遭遇及屈原作品形成的共鸣。汉朝统治者虽然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上第一个强大的王朝,但汉代社会同样有着不断产生悲剧的历史。作为意欲积极在政治和道德上有所作为的汉人,却常常遭遇如荀子和屈原般的“贤人失志”困境,从汉初贾谊到东汉张衡、赵壹都遭受了这种不幸的命运。因此,屈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美政、理想和高尚人生的追求与黑暗现实的冲突,在汉初作家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因此有汉一代的许多文士都吸取了屈原楚辞的创作精神,用楚辞的语言形式来写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