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之蒙学 > 国学常识 > 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5W 次

导语: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诸葛亮的人物介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1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2

中国人把诸葛亮当成了神,智慧之神,但是纵观他的一生,我很有理由认为,他就是个一般级别的思想家而已,远远谈不上其他,理由如下:

1、说他在出道的时候就能看清楚三分天下的未来局面应该是后人的从结果反推的杜撰,当时天下纷乱,诸侯相争,那时候曹操还没有完全统一北方,孙权还没有完全坐稳江东,即使就算他两方暂时做大了,他就那么肯定没有一方能统一全国?那么肯定还有个第三方出来,而且还能稳稳占据西川。如果一定有个第三方,那么第三方是谁?是刘备吗?须知刘备当时还是寄人篱下于刘表,自己都没有什么部队,诸葛亮也不认识刘备,更不了解刘备,咋一下就看清刘备未来能够成事?而且还能最后占据西川成三足鼎立之势?诸葛亮是从未来穿越过去的吗?再说当时天下混乱不堪,诸葛亮闲居闭塞的.乡下,又没有报纸,电视台和网络,就读了几本古书,又没有当过什么能见世面的官,就是现在通讯那么发达,资讯那么全面,我们对全国和全球的形式都无法判断准确,他一个不到30岁的人,咋就一下子说中了后世的发展轨迹?如果他真能预见未来,他有没有预见自己后来会病死五丈原,有没有预见他的北伐会失败,有没有预见蜀国会被人家灭国?如果能预见,为什么还要那么做?

2、他在蜀汉建国的过程中,基本没有亲自指挥过几次像样的战役,也没有攻下什么大的地盘,大胜的战役没有他,大败的战役也没有他,其实他最神的地方恰恰在此,每次都能神奇地提前避开,只要是关键的战役他就不在现场,比如进军西川,后来夺取汉中,他基本在后方,荆州之失,夷陵之战,他也在后方,但是每次都能等战役结束了跳出来总结说教一番,“事后诸葛亮”一词是不是就是这么来的?

3、刘备死后,他大权独揽,刘禅就是个“祭人”(搞祭祀活动的主持人),什么事都自己说了算,也没有去刻意培养锻炼一下刘禅,完全把人家架空,搞得最后人家只好吃喝玩乐听音乐近小人,要是想亲自过问一点国事,还不把他给得罪了?搞不好容易被他给篡了权都难说,干脆甩锅给你,刘禅不算强人,但是至少是好人和聪明人,否则像魏国的皇帝一样,不是下黑手把他搞死,就是反被对方搞死,反正无法平平安安做几十年皇帝。你说刘阿斗吃喝玩乐几十年啥事不干再聪明的人也会废掉。但是即便如此,一个“亚父”级别的人也没有把一个天府之国搞好,经济上,没有什么好的制度建设,虽然灭国是他死后多少年的事情,但是至少顶层设计不行,到了灭国前夜,人口少的可怜,经济极度衰退,有时打一次仗要修整好几年来储备粮食。政治上,接班人也没有培养好,选定的那几个接班的文人个个是庸人加小人,邓艾的小部队(才几千人)一到,立马强烈建议要投降保命保富贵。

在军事上,更是不堪,容我细细道来。

1、基本上只要一有条件就北伐,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完全一个战争狂人。

2、如果战争有收获也就罢了,数十年战争还在岐山附近转悠,投入那么久那么大基本上寸土未得。

3、不仅战略完全失当,战术上也是小儿科,永远自己带着主力部队攻岐山,而且就是一条路,连魏延都知道应该走另外一条奇路和险路尝试一下,诸葛亮就死脑筋一条道走到黑,比后来的司马昭,钟会,邓艾差的远,司马昭攻取蜀国至少还派了两只部队,一条走大道主攻吸引对方主力部队,一只走小道奇袭,轻松灭了蜀国,所谓正奇结合的道理在兵法上的经典应用。诸葛亮这种打法,不要说遇见大智大勇的司马懿,就是魏国随便一个大将,带领主力死守岐山附近的主要关隘,都不用和你打,就能把你急死,气死和憋死,果然后来不是自己急死在五丈原吗?即便人家就是在岐山输了,只要一路重兵把守,你也没有办法。还想长驱直入洛阳?看来诸葛亮真不懂军事。

4、刚愎自用,不会用人,更不会培养人。什么事都自己来,不信任下属和他人。每次都亲自带队指挥,连分兵给点魏延都不肯。自己手下都不行,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懂点军事的,还是人家魏国投降的已经有点档次的姜维,自己国家的军事人才一个也没有培养出来,魏延还能干点事,不仅没有重用,死后还把人家拉上垫背。马谡人家是军事理论家好不好,第一次带兵失败了情有可原,戴罪立功的机会也不给,立马就废了,你诸葛亮自己带兵失败多少次,你最多就上表自责一番,自降级别而已,好像失败的都是手下,你自己英明神武一样,一点锻炼和尝试的机会都不给,搞到最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一点要比人家司马昭差远了,钟会和邓艾都不是什么名将,资历各方面比魏延差远了,甚至都是书生做派的愣头青,要在诸葛亮那里估计连说话的份儿都没有,但是司马昭大胆使用,结果很不错。

5、以为是,永远只有一种套路,诸葛亮死时还不清醒,把自己那套所谓的策略传给姜维,让他按自己的思路去经营蜀国,结果一脉相传的姜维后来的风格无论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和诸葛亮如出一辙,最后把自己和蜀国玩完了,其实如果按照姜维自己的思路搞,未必会是这样的结果,可惜让诸葛孔明给毁了。

其实,诸葛亮最多是高级幕僚的人才,干嘛非得干丞相和大将军的活,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