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之蒙学 > 国学常识 > 中国传统文化之孝道

中国传统文化之孝道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9W 次

孝道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那么孝道文化理论的创造,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的呢? 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中国传统文化之孝道

首先要从儒家孝道理论的开山鼻祖孔子说起: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文化巨人,他出身于贵族家庭,他所生活的鲁国又是周公旦后人的封地,保存着大量的周文化典籍,所以,他是在周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对西周传统的思想和制度极为赞成和拥护,因而对周初以来所大力提倡的孝道文化,当然是持完全肯定的态度,而且对西周传统孝道文化有着重大发展。孔子为传统孝道文化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决了孝道文化存在的哲学前提。孝道文化被孔子还原为一种朴素的家庭伦理意识,它的人性基础既不是具有很强宗教意味的祖先崇拜,而将注意力转向了广大人群所共有的人心之仁,从而为孝道文化的合理存在找到了更普遍更坚实的根基。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不仅是孝道文化的人性根源,而且是传播孝道文化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仁可以说是人行为的最高准则,但仁是一种普遍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必须有一个切近的入手处,这就是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一个人只有先爱其亲,才能推及于爱人,由父母和血缘亲人推广开去,一直到爱一切人。在孔子看来,“仁”(此指个性品质修养)的实践完全是个人自己的行为。而奉行孝道(即饯行社会关系中的伦理)就是“为仁”的起点,假若每个人都能做到孝悌,则“犯上作乱”者就少,达到“天下归仁焉”。

由此可见,孔子把孝道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抬高到了何等的高度!孔子紧紧围绕善事父母这一核心内涵,提出了丰富的重要观点和规范,完成了孝从宗教到道德,宗族伦理向家庭伦理的转化,并为孝道文化找到了其合理的人性根基和哲学论证,把孝纳入其“仁”的`最高理想目标之中,从而使孝道文化成为仁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与起点。

在孔子以后的儒学发展中,曾子可以说是儒家孝理论的集大成者。孔门中曾子不仅以其孝著称,而且在孝道文化理论方面无疑是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曾子思想以孝道文化为核心,开创了儒家的至孝派。曾子对孝道理论进行了全面泛化和深化。

首先,曾子强调指出孝是人们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它存在于人类的自然天性之中。这是曾子关于孝道理论的基本点。曾子强调发自内心的诚恳的孝。

其次,曾子把孝作为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在传统的儒家中,仁、义、礼、信、忠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而曾子则以孝为中心,将这些内容都和孝道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是将这些都纳入了孝道文化的体系之中。

第三,曾子还论述了社会各阶层之孝,及孝之等级等一系列问题。曾子说:“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并且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第四,把孝理解为一种柔美的思想意境,力求达到和谐完善,这是曾子关于孝的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曾子把原本是家庭伦理德目之一的孝,无限地扩充到道德、政治、社会生活甚至天地间,这种孝道泛化思想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曾子对孝作为一种伦理观、理论与规范的论述,又全面、细致、深刻,极大地发展了儒家的孝道文化。

孝经》则是儒家关于孝道文化的专论,其思想全面完备,把孝之地位与作用推至极致,成为儒家极其重要的经典,它是对儒家孝道思想的全面继承和阐发,标志着儒家孝道理论创造的完成。在以后漫长的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多是对上述孝道理论的附会、政治方面的实践而再少有理论的创新。《孝经》思想的主题或最大特点仍然是孝的泛化、政治化、甚至神秘化。其主题无外乎孝为天下之大经,以孝事君及以孝治国。《孝经》的理论还有些独特的内容,如用刑罚来维护孝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