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之蒙学 > 国学常识 > 安史之乱的另一面-国学常识

安史之乱的另一面-国学常识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3W 次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发生在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不但是整个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后世史家甚至视之为整个中国古代历史重要的分水岭之一。这支起自帝国边鄙、杂糅胡汉的安史叛军,以风卷残云之势在不过两月的时间内便攻陷两京,占据半壁江山,后经八年浴血奋战,唐廷虽得以最终底定叛军,重建一统,但仍不得不绥靖其余部,纵容这些世居河朔的骄兵悍将取得半独立的割据地位,自此之后藩镇问题与有唐一代相始终。而安禄山这位身世暧昧、粗鄙无文的塞外武夫究竟有何神通,一时之间竟摇动了一个庞大帝国的根基,甚至若非因其内部的倾轧,燕唐之间,鹿死谁手,恐怕都很难说。史家很早就注意到,安禄山、史思明这样唐廷眼中大逆不道的叛臣在河北地区却深孚人望,“俗谓禄山、思明为二圣”,因而所谓安史之乱,断非起自青萍之末,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为其支撑。

安史之乱的另一面-国学常识

但中国传统王朝历史的书写,本身就带有建构王朝政治合法性的目的,采取某一王朝的正统立场本是其中的常态,因而目前所见传世文献中关于安史之乱的记载,大体本自唐王朝的正统立场,将安史政权斥为叛逆僭伪,其论述带有鲜明的尊唐贬燕色彩。但对于当代史家而言,王朝正统论笼罩下的史学编纂不过是一种选择性的记忆,其通过对史料有意识地择别、剪裁,构建出有利于唐王朝的历史叙事,反倒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我们深入理解安史之乱的社会背景。而使用安史年号的墓志,其所记录的逝者都是身处安史统治区域内的官民,作为当时存留下来的第一手材料,未经后人的删削,多少能多透露出一些历史真相,是颇值得玩味的史料。